比耳塘
亦作比耳市。即今湖南保靖县西北比耳乡,与龙山县接界。旧属龙山县。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龙山县图:县西南有比耳塘。
亦作比耳市。即今湖南保靖县西北比耳乡,与龙山县接界。旧属龙山县。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龙山县图:县西南有比耳塘。
西藏古地区名。《唐蕃会盟碑· 碑阴 (藏文)》: “东方汉土,威加海之涯岸日之所出之王,彼与珞、(泥) 婆罗迥异。” 此指吐蕃王朝 (约629—842) 所辖之珞地区,在今西藏墨脱县以南喜马拉雅山麓之
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北。《方舆纪要》卷51裕州方城县:仙翁关“道出汝、颍,旧为戍守之处”。
在今安徽黄山市黄山区太平湖西端南岸。旧属石埭县。明嘉靖《池州府志》卷1: 回驴岭“在县西十里。相传罗隐跨驴访杜荀鹤,抵岭相值而返”。
即今青海湟中县西北西纳川水 (水峡河)。源出海晏县,东南流至湟中县北多巴镇东注入湟水。《水经·河水注》: 湟水 “左会临羌溪水。水发 (临羌) 新县西北,东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
又称天宁寺木塔。在今河北正定县东大街天宁寺内。始建于唐代。宋、金、明、清均曾修缮。寺内殿宇已毁,仅存此塔。高九层,平面呈八角形,为楼阁式砖木结构。根据地宫石函铭文和现存建筑风格,塔基为唐代所建,一至三
①西晋改昭阳县置,属邵陵郡。治所在今湖南邵东县东。南朝梁省入邵陵县。②东晋太宁元年(323)改邵武县置,属建安郡。治所即今福建邵武市。明嘉靖《邵武府志》卷2:“郡有樵岚山,樵水出焉。治在其阳,故曰邵阳
①在今安徽无为县北五十里。产青檀,故名。亦作檀山。《宋书·鲁爽传》: 北魏豫州刺史跋仆兰 “设伏檀山”,即此。《清一统志 ·庐州府》 作“青檀山”。②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南。《方舆纪要》 卷32峄县: “
亦译坎巴夷、坎八叶。有2说:(1)在今印度西部坎贝一带,即甘瑟逸旧地;(2)在今印度西南部科英巴托尔一带。《明史·外国传七》:“甘巴里,亦西洋小国。永乐六年,郑和使其地,赐其王锦绮、纱罗。十三年遣使朝
即今河北行唐县西北六十八里两岭口。《方舆纪要》卷14行唐县:两岭口镇在“县西北七十里。洪武七年置巡司于此”。
①三国魏明帝时筑。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北部。《三国志· 魏书 · 高堂隆传》 载:“起景阳山于芳林之园。” 《明帝纪》: 景初元年 (237)裴注引 《魏略》 曰: “起土山于芳林园西北陬,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