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陟山
即古盛唐山。在今安徽六安市西。《方舆纪要》 卷26六安州: 武陟山在 “州西三十里。汉武帝南巡,尝登陟于此,因名。《汉纪》: 南巡狩至于盛唐。宋白曰: 盛唐县西十五里有盛唐山,当即此山矣”。
即古盛唐山。在今安徽六安市西。《方舆纪要》 卷26六安州: 武陟山在 “州西三十里。汉武帝南巡,尝登陟于此,因名。《汉纪》: 南巡狩至于盛唐。宋白曰: 盛唐县西十五里有盛唐山,当即此山矣”。
又名石门。在今浙江桐乡市西二十里石门镇。春秋时,吴拒越,垒石为门,谓之石夷门。《资治通鉴》: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张景超引兵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即此。在今浙江省桐乡市西石门镇。相传
春秋宋地。在今河南宁陵县东南。《左传》:成公十六年(前575),“郑子罕伐宋,宋将鉏、乐惧败诸汋陂”。即此。
北宋置,属公安县。在今湖北公安县西。清置巡司于此。
①在今安徽望江县东北四十里,为武昌湖东半部。《方舆纪要》 卷26望江县 “漳湖” 条下: 武昌湖 “又东十里为青草湖,相接者曰白上湖,会上流诸水,其涨弥天,又东北汇于漳湖,导流为埭沟河,达府西皖口入江
清置,属凤台县。在今山西晋城市南四十里栏车村。乾隆二十二年 (1757),移东冶镇巡司于此,寻裁。
即滍水。今河南之沙河。为汝河支流。《后汉书·光武帝纪》: 更始元年 (23),光武击王莽将王邑、王寻,“从 (宛) 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阵乱,……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会大雷风,屋瓦
在今河南南阳县西北二十七里。《后汉书·朱儁传》: 南阳黄巾起义军孙夏为帅,“还屯宛中。俊急攻之。夏走,追至西鄂精山,又破之”。《魏书· 地形志》: 南阳郡西平县 “有精山”。即此。
1913年改焉耆府置,为焉耆道治。治所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1930年为焉耆行政区治。后直属新疆省。1954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焉耆回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由焉耆府裁府改县,治
即今湖南怀化市。旧属芷阳县,清时县丞驻地。
又称昭丘。在今湖北当阳市东南七十里河溶镇境。昭王系楚平王之子,公元前515年即位。公元前489年卒。《水经·沮水注》: “沮水又南径楚昭王墓,东对麦城,故王仲宣之赋登楼云,‘西接昭丘’ 是也”。《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