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武都郡

武都郡

①西汉元鼎六年 (前111) 置,治所在武都县 (今甘肃西和县南仇池山东麓)。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成县、徽县、西和、两当、康县及陕西凤县、略阳等县地。东汉移治下辨县 (今成县西三十里)。三国魏黄初中改置武都西部都尉,后入蜀。西晋复置武都郡,愍帝末没入杨氐。

②北魏太延二年 (436) 置,属岐州。治所在虢县 (西魏改洛邑,即今陕西宝鸡县驻地虢镇)。辖境相当今陕西宝鸡市县地。隋开皇初废。

③北魏太平真君九年 (448) 置,属南秦州。治所在石门县 (今甘肃武都县西北四十里石门乡,一说在今武都县东南)。西魏为武州治。北周改为永都郡。隋大业初改武州复置武都郡,治所在将利县(今武都县)。辖境相当今甘肃武都、文县、康县等地。武德初复为武州。天宝初改为武都郡,乾元初复为武州。地处嘉陵江上游,山川险要,是陇右通往巴、蜀的交通要冲。十六国时,氐族杨氏曾据此建国。

④亦名南武都郡。南朝宋以秦州流民置,属益州。治所武都县 (今四川绵竹县西北遵道镇)。齐废。

⑤南朝宋元嘉中侨置,属益州。治所在下辩县(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南武连镇南五里)。齐改为扶风郡。


(1)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以白马氐地置,治武都县(今甘肃西和县西南)。东汉移治下辨县(今成县西)。辖境约当今甘肃省西和、成县、康县、陇南、两当、徽县及陕西省略阳、凤县等市县地。属凉州。三国蜀汉属益州。西晋属秦州。北魏移治石门县(西魏改为安育县,北周改为将利县,今陇南市东南)。属梁州。辖境约当今陇南市一带。西魏为武州治。北周改为永都郡。隋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武州为武都郡。地当陇、蜀通道,山川险阻,为陇右通往巴蜀的交通要道。三国蜀汉诸葛亮伐魏,先取武都。十六国时氐族杨氏曾据此建国。(2)北魏太延中置,治虢县(西魏改名洛邑县,今宝鸡市)。辖境相当今陕西省宝鸡市一带。属岐州。隋开皇初废。


猜你喜欢

  • 梅冈

    ①又作梅陵、梅岭冈。在今江苏南京市南,聚宝山麓。《陈书·高祖纪》: 梁绍泰二年 (556),“自去冬至是,甘露频降于钟山、梅岗、南涧及京口、江宁县境”。唐李白有 《登梅岗望金陵赠族侄高座寺僧中孚》 诗

  • 隆江铺

    亦作龙江铺。即今广东惠来县西南隆江镇。清乾隆 《潮州府志》 卷 14 惠来县: 隆江市在 “县西三十五里。有小溪,南通于海,北通葵潭”。

  • 海光寺

    在今天津市和平区西部。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 建普陀寺。五十八年 (1719) 易名海光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海光寺毁于炮火。

  • 柘折国

    即石国。都城在柘折城 (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唐玄奘 《新唐书·西域传》: “石,或曰柘支,曰柘折。”

  • 越王台 (臺)

    在今广东广州市北越秀山上。《方舆纪要》 卷101广州府: 越秀山 “上有越王台故址。尉佗因山筑台,因名”。《全唐诗》 卷314有崔子向《题越王台》 诗。

  • 白楼

    在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水经·㶟水注》:如浑水西支流入宫城后,“其水夹御路南流径蓬台西。魏神瑞三年又毁建白楼,楼甚高竦,加观榭于其上,表里饰以石粉,皜曜建素,赭白绮分,故世谓之白楼

  • 祖州

    辽太祖耶律億置,属上京道。治所在长霸县(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古城)。《辽史·地理志》 祖州: “以高祖昭烈皇帝、曾祖庄敬皇帝、祖考简献皇帝、皇考宣简皇帝所生之地,故名。” 辖二县一城,相当今内

  • 风堆

    在今宁夏固原县西。《水经·河水注》:“(高平县)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北阜为风堆。”

  • 氐道

    西汉置,属陇西郡。治所在今甘肃礼县西北。《汉书·地理志》 陇西郡氐道:颜师古注曰:“氐,夷种名也。氐之所居, 故曰氐道。”西晋废。西汉置,治今甘肃省礼县西北。属陇西郡。因其地为氐族所居,故名。景帝时,

  • 西沟门

    即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东北西沟门乡。民国《绥远通志稿》卷2:和林格尔县第四区有西沟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