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河
即今河北遵化县南河。 《明史·地理志》遵化县: “西南有梨河。” 《清一统志 ·遵化直隶州一》: 梨河 “在州南十里。源出迁安县界芦儿岭 (今迁西县西),经州界西南流七十里与诸水合,名曰合河,一名张子河,入蓟州界名沽河,即蓟州运河之上流也”。
即今河北遵化县南河。 《明史·地理志》遵化县: “西南有梨河。” 《清一统志 ·遵化直隶州一》: 梨河 “在州南十里。源出迁安县界芦儿岭 (今迁西县西),经州界西南流七十里与诸水合,名曰合河,一名张子河,入蓟州界名沽河,即蓟州运河之上流也”。
北宋筑。在今江苏启东、海门、通州市境内。东起启东市西北吕四港镇,西至通州市东的余西乡。《清一统志·通州》:沈公隄“在州东,海门废县东北。宋至和中县令沈起以海涨病民,筑隄七十里,西接范公隄,以障卤潮”。
即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东北腊普河,北流转东汇入金沙江。“腊普” 又作 “喇普”,藏语意即神川。《新唐书·南诏传》: “牟寻遽遣兵五千人戍吐蕃。乃自将数万踵其后,昼夜兼行,乘其无备,大破吐蕃于神川,遂断
亦名十万里场、百千街。在今四川大足县东南六十里拾万镇。清光绪十九年 (1893),余栋臣率反洋教义军在此与清军激战。
元代在今湖北长阳、五峰二土家族自治县境清江两岸八个关的总称。《方舆纪要》 卷78长阳县 “渔洋关” 条下: “ 《志》 云,县境旧有梅子八关,四临江南,四临江北。元时置以备峒蛮。明改为二巡司。”
即梁榆水,今山西和顺县南梁余河。《方舆纪要》 卷43和顺县: “榆水在县西。”
即今吉林通化县西北英额布镇。《清史稿·地理志》: 通化县旧设马拨 “西哈马河、快当帽子、英额布、欢喜岭、半截拉子,入兴京”。
即河包场。今为贵州湄潭县东北八十六里西河乡驻地。清康熙 《湄潭县志》 作 “河包场”。因姚村河环绕三面,故名。
在今山西应县西二十五里。《魏书· 序纪》: 东晋建兴元年 (313),拓跋猗卢 “登乒城西山,观望地势,乃更南百里,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
①北魏置,属卢北郡。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石鸡坝乡。西魏改名建昌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复名长松县。大业后属武都郡。唐属文州,贞元六年(790)省入曲水县。②唐武德元年(618)置,属雅州。治所在今四
自奉天城 (今辽宁沈阳市) 至海龙 (今吉林梅河口市东北海龙镇),全长236.2公里。1925年动工修筑,1927年建成。1928年延筑至朝阳镇(今辉南县)。后改为沈海铁路。今为沈吉线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