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洞
①在今湖南永顺县境。《宋史·郭逵传》作桃花州。《方舆纪要》 卷77慈利县: “桃花洞在县西三百里。宋熙宁中,蛮彭士义反,澧州守郭逵破之于桃花洞,即此。”
②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堂乐洞。《清一统志·乾州直隶厅》: 桃花洞 “在厅西北十五里。有石室。洞口桃花甚盛”。
③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69长寿县: 桃花溪上有桃花洞。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11长寿县: 桃花溪,“ 《府志》: 溪源出老龙洞,南流三十里至桃花洞,又五里过新桥入江”。
①在今湖南永顺县境。《宋史·郭逵传》作桃花州。《方舆纪要》 卷77慈利县: “桃花洞在县西三百里。宋熙宁中,蛮彭士义反,澧州守郭逵破之于桃花洞,即此。”
②即今湖南吉首市西堂乐洞。《清一统志·乾州直隶厅》: 桃花洞 “在厅西北十五里。有石室。洞口桃花甚盛”。
③在今四川长寿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69长寿县: 桃花溪上有桃花洞。清嘉庆 《四川通志》 卷11长寿县: 桃花溪,“ 《府志》: 溪源出老龙洞,南流三十里至桃花洞,又五里过新桥入江”。
在今广西贺县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贺州桂岭县: “朝冈、程冈皆有铁。” 《元和志》 卷37桂岭县: “朝冈在县东北四十五里。并有铁铆,自隋至今采取。”
北魏明帝改东秦州置,治所在杏城镇(今陕西黄陵县西南十里)。辖境相当今陕西富县、甘泉、洛川、黄陵等县地。西魏改为敷州。北魏孝明帝以东秦州改名,治杏城(今陕西黄陵县西南)。辖境相当今陕西省甘泉县以南、宜君
即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南三堡村。清乾隆《延庆卫志略》:三铺在“卫(治所居庸关)北十五里”。同治《畿辅通志》卷52延庆州图:东南八达岭与居庸关间有三铺。
即千金渠。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东。《水经·谷水注》 曰:千金堨“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渠上立堨……水历堨东注,谓之千金渠”。见“九龙渠”。
在今广东顺德市西海口村。西临南海市界。清咸丰 《顺德县志》 卷5: 墟市有 “海口村”。
明洪武二年 (1369) 降临州置,属太原府。治所即今山西临县。万历二十三年 (1595) 改属汾州府。民国初属山西冀宁道。1930年直属山西省。在山西省中西部、黄河东岸,邻接陕西省。属吕梁市。面积
西晋置,属上庸郡。治所在今陕西平利县西北九十里老县街东。取上廉水为名。南朝宋废。齐复置,西魏并入吉安县。古县名。西晋于平利川置,治今陕西省平利县西北老县街东南。属上庸郡。以上廉水得名。南朝宋永初中废,
唐至德二年 (757) 改同安县置,次年属舒州。治所即今安徽桐城县。《舆地纪胜》 卷46安庆府: 桐城县,“ 《元和郡县志》: 取桐乡为名”。宋属安庆府。南宋末移治枞阳镇,后又移今贵池市西李阳河。元复
唐武德三年(620)置,属绵州。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南境。贞观元年(627)废入昌隆县。
即塘路口。今湖南邵阳县驻地塘渡口镇。1952年邵阳县迁治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