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改浪穹县置,后属云南腾越道。治所即今云南洱源县。《方舆纪要》 卷117大理府太和县: 西洱河 “源出浪穹县罢谷山”。因洱海发源于县境而得名。1929年直属云南省。在云南省西北部。属大理白族自
在今四川资中县北。《新唐书·地理志》盘石县:“北七十里有百枝池,周六十里。贞观六年,将军薛万彻决东使流。”《舆地纪胜》卷157资州:百枝池,“《旧志》云:在州北七十里,周回六十五里。今废”。
①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旧唐书·哥舒翰传》:唐至德元年(756),率兵讨安禄山,“六月四日,次于灵宝县之西原。八日,与贼交战,官军南迫险峭,北临黄河”。大败。哥舒翰亦被俘。②又名雍原、周原。在今陕西武
①在今福建福州市北七十里。山之坳有凤池,广三、四亩。相传有五色鸟常浴于此,意其为凤,故名。《十国纪年》:“闽王葬夫人任氏于闽县凤池山。”即此。②在今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白石乡和杉岭乡交界处。清
在今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南。《清一统志·平乐府一》: 峡头山 “在富川县南二十里。富川经此”。
即今河南许昌市东秋胡乡。旧属许昌县。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11: 同治四年 (1865) 六月,捻军至 “许州之秋胡、栗园诸处”。
亦作峪口、洳口。即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峪口乡。清同治 《畿辅通志》 卷46三河县图: 北有茹口。清 《畿辅舆地全图》 三河县: 洳口镇在 “县北四十里”。
亦作伍坡。在今四川昭觉县东北乌坡。民国《昭觉县志》卷2:乌坡“竹核坝至此二十余里,昭、雷(波)交界处”。有铜矿。
南朝宋末置,属越州。治所在方度县 (今广西玉林市)。南朝梁废。南朝宋泰始七年(471年)置,治方度县(治今广西玉林市)。辖境约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区及北境。属越州。南朝梁、陈时废。
在今福建福州市北郊屏山南麓。北宋乾德二年(964),吴越国王钱氏尚割据福州,其臣下鲍脩让为郡守,在此建寺。初名越山吉祥禅寺。明正统间改名华林寺。原有殿、法堂、环峰亭、绝学寮等,均废毁,现仅存大雄宝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