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柞水县

柞水县

1914年改孝义县置,属陕西关中道。治所即今陕西柞水县。1928年直属陕西省。


在陕西省南部。面积 2322 平方千米。人口15.5万。辖10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乾佑镇。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丰阳县地于今柞水县置安业县;乾元元年(758年)更名乾元县;永泰元年(765年)县治被羌族烧毁,迁治于城西;长庆二年(822年)迁回旧址;光启二年(886年)又迁治城西北玉谷;龙纪元年(889年)复迁回旧城。五代汉乾祐二年(949年)又改名乾祐县,属京兆府。金初降县为镇,辖地入咸宁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乾祐巡检司,至元二十九年复设乾祐县,三十一年废县。明洪武八年(1375年)又设乾祐巡检司,后废;景泰三年(1452年)分咸宁县南部地于野猪坪置镇安县,治今夜珠坪,以城南有镇安河,故名;天顺七年(1463年)治迁谢家湾(即今镇安县永乐镇)。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分咸宁、蓝田、镇安三县地,于今药王乡大山岔设孝义厅,属西安府;嘉庆七年(1802年)治迁今址。1913年撤厅设孝义县。次年改名柞水县,属关中道。以城西柞水河得名。1950年属商雒专区。1958年撤销县制并入镇安县,1961年复设,1964年属商洛专区。1969年属商洛地区,2001年属商洛市。地处秦岭山地区。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7%。金钱、金井、马耳峡诸河汇入社川河东南流;乾佑河南流经镇安县分别注入汉水。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森林覆盖率71%。农产以小麦、玉米、豆类、薯类为主,并产核桃、板栗、油桐、柿树、柞树等及五味子、连翘、猪苓、黄芪、金银花等药材。野生动物有羚牛、盘羊、大熊猫、小熊猫、林麝、金猫、花面狸、大鲵、水獭等。矿产以铁、金、银、铜、钛、重晶石、石灰石为主,铁矿储藏尤富。有农机、丝织、面粉、酿造、制药、水泥、建材等厂。西康铁路、商沙公路经此。名胜有石瓮子溶洞群风景区。


猜你喜欢

  • 散毛沿边宣抚司

    明洪武四年(1371)改散毛宣慰司置,属施州。治所即今湖北来凤县西北猴栗。永乐九年 (1411) 改为长官司。十三年 (1415) 改为宣抚司。属施州卫。清初改为散毛土司。

  • 剑阁道

    古道路名。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北大剑山与小剑山之间,“连山绝险,飞阁通衢”。为石牛道中一段。三国蜀汉诸葛亮重凿剑山架道,以通行旅。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汉中志》: 汉德县 “有剑阁道三十里,至险”,为川陕

  • 哈柳图河

    ①即今内蒙古乌审旗南海流兔河。《清一统志·鄂尔多斯》: 哈柳图河 “在右翼前旗西南一百八十里。源出虎喇虎之地,东南流合细河、金河二水,入榆林边。至波罗营,会西来之额图浑河,为无定河”。②即今陕西榆林市

  • 甲子关

    即今广东陆丰县东南甲子镇。明属海丰县,洪武五年(1372)设巡司于此。

  • 灵台县

    ①隋大业初分鹑觚县置,属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灵台县东南五十里。明郭子章《郡县释名》陕西卷下:“取文王伐密作灵台之义。今县有灵台。”二年(606)废。义宁二年(618)复置。唐初属泾州,贞观元年(627

  • 鹘莽峡

    在今青海格尔木市西南唐古拉山乡 (沱沱河) 南,与西藏交界之唐古拉山口。为唐、蕃交通必经之地。《新唐书· 地理志》 鄯城县:“大速水桥,三百二十里至鹘莽驿,唐使入蕃,公主每使人迎劳于此。又经鹘莽峡十余

  • 辽山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置,属辽州。治所在今山西左权县北。《元和志》卷13仪州辽山县:“因县西北辽山为名。”大业初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620)属辽州,移治今左权县。八年(625)为箕州治。先天元年(7

  • 长岐墟

    即今广东化州市东南长岐镇。明万历《高州府志》卷1:化州有长岐圩。清光绪《高州府志》卷10化州:长岐在“州南四十里”。

  • 铜城闸

    三国吴赤乌中筑,在今安徽含山县东南五十四里铜闸镇。《清一统志·和州》: 铜城闸 “在含山县东南八十里。上受黄洛诸水,每江湖泛溢,牛屯河隘急不易泄,辄冲没田亩。吴赤乌中筑此以捍水患,涝则启之。明屡修”。

  • 坝州堡

    明置,属威州。在今四川理县东北桃坪乡东古城。《方舆纪要》卷67威州:坝州堡在“州西北二十五里。因唐、宋霸州旧名也。今设仓置戍于此。自堡而北有龙溪、 卜南、木上诸寨,与北路番族黑苦、三姐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