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梓镇
即今江苏如皋市东南林梓镇。清 《乾隆内府舆图》: 如皋县东南有林梓镇。
在江苏省如皋市东部、通扬运河畔。面积59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林梓,人口 6500。古称高阳荡,明初因梓树成林,改今名。1957年设林梓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6年置镇。2000年奚斜乡并入。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等,特产“林梓潮糕”。有化工、纺织等厂。宁启铁路和如白平、双长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三国吴大司马吕岱墓和真武殿。
即今江苏如皋市东南林梓镇。清 《乾隆内府舆图》: 如皋县东南有林梓镇。
在江苏省如皋市东部、通扬运河畔。面积59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林梓,人口 6500。古称高阳荡,明初因梓树成林,改今名。1957年设林梓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6年置镇。2000年奚斜乡并入。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等,特产“林梓潮糕”。有化工、纺织等厂。宁启铁路和如白平、双长公路经此。名胜古迹有三国吴大司马吕岱墓和真武殿。
东魏武定六年 (548) 置,属南谯郡。治所在今安徽蒙城县境。后废。
又名石大兴安岭。即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北之斯塔诺夫山脉,为勒拿河与黑龙江之间分水岭。清乾隆《钦定盛京通志》卷28:外兴安岭在“(黑龙江)城东二千五百里”。17世纪中叶, 沙俄殖民主义者波雅尔科夫、哈巴罗夫
东汉改武隧县置,属安平国。治所在今河北武强县 (小范) 西北沙洼乡。三国魏废。西晋复置,太康后属武邑郡。北齐废。古县名。西汉置武隧县,治今河北省武强县西北田王沙窪。属河间国。东汉改“隧”为“遂”,建武
又作忽鲁哈卫。明永乐七年 (1409)置,属奴儿干都司。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后改忽鲁爱卫。明永乐七年(1409年)置,治今黑龙江省依兰旧城。辖境约当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流域。属奴儿干都司。十三年改忽鲁
在今湖南澧县东南。《宋史·地理志》 澧州: “建炎四年,寓治陶家市山砦,随复旧。”疑即澧县东南之竹城。
在今四川奉节县西四十五里。《水经·江水注》: “江水又东径南乡峡,东径永安宫南。” 《方舆胜览》 卷57夔州: 南乡峡 “在奉节县西五十里。《荆州记》: 峡西八十里,有巴乡村,善酿酒,村旁有溪,曰龙门
①又作辛集。即今山东菏泽市东二十里辛集镇。为通巨野县孔道。清 《乾隆内府舆图》: 菏泽东北有新集。光绪 《山东通志》 卷2 《舆图志》 作新集铺。②又作新店集、新店汛。即今河南新县治。清尹耕云 《豫军
①秦置,属济北郡。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因城南历山(今名千佛山)而得名。西汉属济南郡。东汉属济南国。西晋属济南郡,永嘉后为济南郡治。唐为齐州治。宋为济南府治。元为济南路治。明、清为济南府治。民国初为山东
在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东二十五里。《明一统志》 卷87元江军民府: 路通山 “旧名马笼山。北瞰礼社江,高峰千仞,蔽亏日月”。一线羊肠,通临安路。
亦名北市江。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南。《清史稿·地理志》 防城县:北仑河“其上源曰文义河,出拷邦岭,东北至北仑汛,屈而南,嘉隆江自西南来注之。其南岸则越南界也”。北仑河从木河村起至东兴镇,为中越界河。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