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渡
又作杨林口、杨林河口。在今安徽和县东长江边。《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王权自采石夜还建康,既而复如采石。时金主亮率大军临西采石杨林渡已数日”,即此。
又作杨林口、杨林河口。在今安徽省和县东长江边。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虞允文大破金人于采石,又屯舟师于杨林河口,即此。
又作杨林口、杨林河口。在今安徽和县东长江边。《续资治通鉴》: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王权自采石夜还建康,既而复如采石。时金主亮率大军临西采石杨林渡已数日”,即此。
又作杨林口、杨林河口。在今安徽省和县东长江边。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虞允文大破金人于采石,又屯舟师于杨林河口,即此。
在今浙江义乌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93义乌县: 铁岩山在 “县东南二十里。俗名郭公山。极高峻,山半有水帘,下垂数十丈。顶有旷土百亩,三坞一潭”。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安昌县置,属豫州。治所即今河南确山县。大业初属汝南郡。唐属蔡州。北宋大中祥符五年 (1012) 改为确山县。古县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安昌县置,治今河南省确山县。先
唐开元五年(717)置,属陇右节度使。驻地在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西北。《资治通鉴》: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吐蕃寇白草、安人等军,陇右节度使萧灵击破之”。胡注:“疑白草军当作白水军。”宝应元年
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自汉代以后常称之为漠北。亦作幕北。《三国志·魏书·明帝纪》:青龙元年 (233),鲜卑步度根、轲比能寇边,“遣骁骑将军秦朗将中军讨之,虏乃走漠北”。清代通称外蒙古 (今蒙古国
①南朝梁置,治所在威城县 (今广东郁南县南)。隋改为罗阳县。②唐天宝元年 (742) 改晏州置,治所在思峨县(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辖境相当今四川兴文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晏州。(1)南
清置,在今新疆温泉县西,博尔塔拉河南岸。道光 《新疆识略》 卷11: 雅玛图卡伦,“此小卡伦东至鄂托克赛哩安达拉卡伦一百四十里”。
北宋置,属大冶县。在今湖北黄石市西铁山区。《元丰九域志》 卷6大冶县: “磁湖一铁务。”
一作砥桥镇。即今河北东光县东五十五里大单乡砥桥村。《清一统志·天津府》: 底桥镇 “在南皮县东南五十里”。
明洪武十五年(1382)置,属建昌卫。治所在礼州(今四川西昌市西北六十里礼州镇)。清雍正六年(1728)废。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治今四川省西昌市西北礼州。属建昌卫。清雍正六年(1728年)废
即房木镇。今辽宁西丰县西南房木乡。洪宪元年(1916)《大中华帝国道县形势全图》:西丰县西南有芳木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