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坞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五十余里。《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前凉张大豫攻吕光,进逼姑臧,“有众三万,保据杨坞”。即此。胡注:“杨坞在姑臧城西。”
在今甘肃省武威市西。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前凉张大豫攻吕光,进逼姑臧,保据杨坞,即此。
在今甘肃武威市西五十余里。《资治通鉴》: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前凉张大豫攻吕光,进逼姑臧,“有众三万,保据杨坞”。即此。胡注:“杨坞在姑臧城西。”
在今甘肃省武威市西。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前凉张大豫攻吕光,进逼姑臧,保据杨坞,即此。
在今河南洛阳市旧城一带。园中没有池亭等建筑,独有牡丹数十万本,因称花园子。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载:“凡城中赖花以生者,毕家于此。至花时,张幕幄,列市肆,管弦其中。城中士女,绝烟火游之。”
即今辽宁大连市东棒锤岛。明 《辽东志》卷1: 棒槌岛在 “ (金州卫) 城西南八十里”。
春秋杞邑,后为莒地。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南四十里。《春秋》:宣公十五年(前594),“仲孙蔑会齐高固于无娄”, 即此。《公羊传》作“牟娄”。古邑名。春秋杞邑,后为莒地。在今山东省诸城市西。《春秋》宣公十五
即今安徽蚌埠市。《清一统志·凤阳府二》: 蚌埠集 “在凤阳县西北五十里,界灵宝、怀远两县,水陆交冲。本朝乾隆五十四年,由县城移主簿驻此”。(蚌bèng) 即今安徽省蚌埠市。为水陆交通要冲,清乾隆三十一
又称西干线。从基隆至高雄。全长408.5公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
唐武德四年(621)置,治所在今云南弥渡县西北二十二里红岩。天宝后废。
即今江苏太仓市东北牌楼镇。清光绪 《江苏全省舆图》 镇洋县: “牌楼镇在城东四十里。” 因东、西市梢有明代兵部侍郎王倬所建都宪、方伯两座石牌楼,故名。
明宣德五年 (1430) 置,治所即今河北正定县。明宣德五年(1430年)改西安右护卫置,治真定县(即今河北正定县)。清顺治九年(1652年)省入真定卫。
战国蜀之别都。在今四川双流县东中和镇。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秦蜀郡太守李冰“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西汉于此置广都县。
唐代安南通天竺道的 一部分。唐樊绰《蛮书》 卷6: “夷人不解舟船,多取通海城路贾勇步入真、登州林西原,取峰州路行。” 通海城路的路线,《蛮书》 卷1有详细记载。从安南都护府城取峰州路,往西北至古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