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山
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北双髻山。《元丰九域志》卷9: 潮阳县 “有曾山”。《寰宇记》 卷158潮阳县:曾山“多文贝,可以解毒也”。《清一统志·潮州府》引 《潮阳县志》: “曾山在县西二十里。双峰并峙,俗名双髻山。航海者望以为表。上有宝峰岩,石屋天成。”
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北双髻山。《元丰九域志》卷9: 潮阳县 “有曾山”。《寰宇记》 卷158潮阳县:曾山“多文贝,可以解毒也”。《清一统志·潮州府》引 《潮阳县志》: “曾山在县西二十里。双峰并峙,俗名双髻山。航海者望以为表。上有宝峰岩,石屋天成。”
宋置,属沙县。在今福建沙县南。明初废。
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东晋郭璞 《江赋》:“流二江于崌崃。” 《寰宇记》 卷74彭山县: 崌崃山“在县东北十二里,导江从山南合流下”。
一名翠帷山。在今福建尤溪县西。明嘉靖《延平府志》 卷2 《山川》 尤溪县: 屏帷山 “在县治西。自贵人峰傍出,环县之西市,如屏帷然”。
自今江苏南京市对岸之浦口至河南信阳。原拟从津浦线之乌衣镇,横穿安徽中部,经庐州府 (今合肥)、六安、正阳关、霍丘,入河南境后经固始、光州 (今潢川)、罗山,至京汉线之信阳 (今信阳市)。长约525公里
一名马品木达赖池。即今西藏普兰县北之玛旁雍错。见佛经。《大唐西域记》作阿那婆答多池。谓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为殑伽、信度、傅刍、徒多四河所自出。
①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贝州。治所在今山东夏津县北三十里新盛店镇。大业初废。唐武德四年 (621) 复置,九年 (626) 又废。②唐天宝元年 (742) 改鄃县置,属贝州。治所即今山东夏津
南齐置,属永宁郡。治所在今广东电白县境。陈以后废。
北宋置,属新明县。在今四川岳池县南二十里。开宝六年 (973) 移新明县治此。
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置,为象郡治。治所即今广西崇左县。西汉属郁林郡。东汉后废。古县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两汉属郁林郡。后废。一说秦时曾为象郡治所。
①在今四川万县东南。《方舆胜览》卷61咸淳府:引藤山“在龙渠县(治今龙驹镇)东十五里。山出引藤,俗用以取酒”。《清一统志·忠州》引藤山引《方舆胜览》:“山出藤枝长十余尺,其大如指,中空可吸,谓之引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