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渠
①在今山西孝义市南。《清一统志·汾州府》: 普济渠在 “孝义县南五里,引玉泉山水溉田”。
②在今陕西商州市北。《方舆纪要》 卷54商州:普济渠,“ 《志》 云: 戴云峰之麓有二泉,东曰少谷泉,西曰西平泉,合为普济渠,通入城市,以供日汲。又南注于丹水”。
③在今陕西兴平市南。宋敏求 《长安志》 卷14兴平县: 普济渠 “在县南十里。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今涸”。
①在今山西孝义市南。《清一统志·汾州府》: 普济渠在 “孝义县南五里,引玉泉山水溉田”。
②在今陕西商州市北。《方舆纪要》 卷54商州:普济渠,“ 《志》 云: 戴云峰之麓有二泉,东曰少谷泉,西曰西平泉,合为普济渠,通入城市,以供日汲。又南注于丹水”。
③在今陕西兴平市南。宋敏求 《长安志》 卷14兴平县: 普济渠 “在县南十里。自武功县流入县界,凡六十里,溉田七十余顷,东流入咸阳。今涸”。
亦名柳家屯、柳屯。即今河南濮阳县东四十五里柳屯镇。《清史稿·地理志》 大名府开州:有 “柳下屯镇”。
即克胡寨。今山西临县西克虎寨镇。《明史·地理志》 汾州府临县:“西北有克狐寨巡检司。”即此。
在今广西邕宁县西良庆镇。民国《邕宁县志》卷2:良庆墟“滨河转运便利,颇盛”。
①唐天宝十三年 (754) 置,属廓州。驻地在宛肃城 (一作宛秀城,在今青海贵南县东北黄河南岸)。《新唐书·地理志》 廓州: “西八十里宛秀城有威胜军。” 乾元元年 (758) 陷于吐蕃,废。②唐方镇
即三交口。又名三交城。在今山西太原市北五里古城村。《寰宇记》卷40并州:“皇朝太平兴国四年平晋,移州于三交寨。”即此。
一作般阳府路。元至元二十四年 (1287)改淄莱路置,属中书省。治所在淄川县 (今山东淄博市西南淄川城)。取汉般阳县为名。辖境相当今山东淄博市、博兴县西部及高青、邹平以东,黄河以南,鲁山以北地。明洪武
在今陕西略阳县南。《方舆纪要》 卷56略阳县: 桑林戍,“ 《志》 云: 五代唐末,兴州所领有三泉、西县、金牛、桑林等戍。清泰初,兴州刺史刘遂请悉集戍兵还洛,于是散关以南城镇,无复守御,悉为蜀人所有”
即景阳井。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寺南古台城内。宋 《景定建康志》 卷19: “景阳井一名胭脂井,又名辱井。在台城内。”又称辱井。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城内鸡鸣山下。相传为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避隋兵之所。传
在今江西九江县西南马回岭。《南史·陶潜传》: 东晋义熙末,江州刺史王弘 “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即此。唐白居易 《访陶公旧宅》 诗: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寰宇记》卷111江
在今河北怀来县西北二十里八宝山乡。清乾隆《宣化府志》卷5怀来县:八宝山,“《宣化镇志》:在新保安城北八里”。在北京市复兴门外、石景山区东部。原名黑山,后因附近产火石(石英石)、石灰石、红土、坩土(耐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