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春秋为燕桓侯别都,战国为赵地,后又属燕。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五年 (前294),“与燕鄚、易”。即此。
古邑名。战国赵邑。治今河北省雄县西北古贤。赵惠文王五年(前294年),“与燕鄚、易”,即此。秦置易县。
春秋为燕桓侯别都,战国为赵地,后又属燕。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五年 (前294),“与燕鄚、易”。即此。
古邑名。战国赵邑。治今河北省雄县西北古贤。赵惠文王五年(前294年),“与燕鄚、易”,即此。秦置易县。
亦名石城山。在今四川仁寿县北十里。《舆地纪胜》卷150隆州:石城山“在仁寿县。一名石矩山。其山有石壁似城,因名。绝顶望见峨眉。有平等寺、西峨寺”。《方舆纪要》卷67仁寿县:石矩山在“县东北八里。亦名石
义阳三关之一。亦作平静关。又名西关。在今河南信阳县西南豫、鄂交界处。《元和志》卷9义阳县:“故平靖关城。在县南七十六里。旧有此关,不知何代创立。按义阳有三关之塞,此其一也。……长老云:此关因山为障,不
在今湖北松滋县北三十六里老城镇西。《晋书·桓冲传》:东晋太元二年(377),荆州刺史桓冲上疏曰:“南平孱陵县界,地名上明,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北枕大江。”于是移镇上明。《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为汉晋时践别之所。《后汉书·杨震传》:延光三年(124),“震行至城西夕阳亭”。又《种劭传》:中平末,董卓率军入京师,至河南,种劭奉诏止之,“卓辞屈,乃还军夕阳亭”。李贤注:“夕阳亭
北宋置,属兴道县。即今陕西洋县西南湑水乡。
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 动工修建。从天津至江宁 (今南京) 浦口。全长1009.5公里。1912年黄河铁桥建成,全线通车。旧铁路名。自天津市经济南、徐州、蚌埠至南京市浦口区。全长 1023 千米
即野台。在今河北新乐市东北。《魏书·太祖纪》:皇始二年(397),“帝临其营,战于义台坞,大破之”。即此。《史记·赵世家》 引《括地志》云:“野台一名义台。”又,《清一统志·正定府》 “义台”条引《新
在今越南北部谅山省境。《明史·安南传》:宣德二年(1427)讨黎利,柳升军至倒马坡陷殁,王通“惧甚,大集军民官吏,出下哨河,立坛与利盟誓,约退军”。
①唐贞元二年 (786) 置,治所在弓高县(今河北阜城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北阜城、东光县地。长庆元年 (821) 废。二年复置,大和四年(830) 又废。景福元年 (892) 复置。五代梁移治东光县
指秦筑之长城。《古今注·都邑》: “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即长城。《古今注·都邑》:“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