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县
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 置,属迪化州。治所即今新疆昌吉市。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3:昌吉河,“准语,昌吉,场圃也。河坝筑此,故名,后遂因水以名县”。光绪十二年 (1886) 属迪化府。民国初属新疆迪化道。1930年属迪化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1983年改设昌吉市。
古旧县名。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改厅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属迪化州。1983年撤销,改设昌吉市。
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 置,属迪化州。治所即今新疆昌吉市。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3:昌吉河,“准语,昌吉,场圃也。河坝筑此,故名,后遂因水以名县”。光绪十二年 (1886) 属迪化府。民国初属新疆迪化道。1930年属迪化行政区。后直属新疆省。1983年改设昌吉市。
古旧县名。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改厅置,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属迪化州。1983年撤销,改设昌吉市。
在今山西吉县西。《元和志》 卷12慈州:“州内有慈乌戍,因以为名。” 《方舆纪要》 卷41吉州: “慈乌戍在州西,周、齐相争时,置戍于此。”
旧名罗池亭、罗池庙。在今广西柳州市文惠路柳侯公园内。唐长庆二年 (822) 为纪念柳州刺史柳宗元而建。韩愈 《柳州罗池庙碑记》 称: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 《明一统志》 卷83柳州府:柳侯祠
“岭” 亦作 “领”,即岭南。唐代指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及越南北部地区。从中原人看来,岭南地区在五岭之外,故名。亦称岭表。《新五代史·南汉世家》: 唐末 “天下已乱,中朝士人以岭外最远,可以避地,
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市北鄚州镇东北三里。东汉属河间国。三国魏黄初元年 (220) 封张郃为鄚侯,即此。北魏孝昌三年(527) 移治今任丘市东北二十里南陵城,属河间郡。北周宣政元年 (578
唐神龙三年 (707) 分黄县置,为登州治。治所即今山东蓬莱市。《元和志》 卷11蓬莱县: “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为名。” 明、清为登州府治。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1925年改属东海道。
亦名章谷屯。清光绪三十年(1904) 改霍耳章谷安抚司置,属打箭炉厅。在今四川炉霍县西南下街。《清史稿·土司传》: “霍耳章谷安抚司……同倬倭一并改流。后发还,而章谷无人承领,改为炉霍屯。” 宣统三年
又名枋堰。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五十六里前枋城村。《水经·淇水注》: “淇水又南,历枋堰。旧淇水东南流,径黎阳县界入河。……汉建安九年,魏武王于水口,下大坊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
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115路南州: 照镜山在 “州西北二里。山前有池如镜,倒影其中”。
唐武德元年 (618) 修建,在今陕西武功县 (普集镇) 西南渭河北岸。六年 (623) 改名庆善宫。
即鲋鰅山。在今河南内黄县南。《山海经·海外北经》:“务隅之山,帝颛顼葬其阳,九嫔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