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渠县
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环县南七十里。《元和志》卷3方渠县:“因渠为名。”东汉废。唐景龙元年(707)复置,属庆州。移治今甘肃环县。《资治通鉴》:唐贞元十三年(797),“上以方渠、合道、木波皆吐蕃要路,欲城之。使问邠宁节度使杨朝晟……二月,朝晟分军为三,各筑一城”。五代初废为镇。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环县东南。属北地郡。东汉废。唐景龙元年(707年)复分马岭县置,治今甘肃省环县。属庆州。当吐蕃南下要路。贞元十三年(797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筑城。五代初废为镇。
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环县南七十里。《元和志》卷3方渠县:“因渠为名。”东汉废。唐景龙元年(707)复置,属庆州。移治今甘肃环县。《资治通鉴》:唐贞元十三年(797),“上以方渠、合道、木波皆吐蕃要路,欲城之。使问邠宁节度使杨朝晟……二月,朝晟分军为三,各筑一城”。五代初废为镇。
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环县东南。属北地郡。东汉废。唐景龙元年(707年)复分马岭县置,治今甘肃省环县。属庆州。当吐蕃南下要路。贞元十三年(797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筑城。五代初废为镇。
在今四川梁平县东二十里蟠龙山。《舆地纪胜》 卷179梁山军: 喷雾崖 “去军西五十里。其崖高数十丈,飞瀑倾注如雾在空,崖右石鼓,张丞相无尽游从于此,手题云: 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陆羽莫能辨”。《方舆
北宋置,属广西宜州。在今贵州荔波县西北。元升为荔波州。北宋置,在今贵州省荔波县西北。属宜州。元时升荔波州。
在今福建宁德市北一百十里。《方舆纪要》卷96宁德县:外渺溪“源出政和县界, 自渔沧而下,汇诸溪之水,经县西北之青岩及霍童山下之桃花洲,及县东北十五里之合掌滩,又东至铜镜、金垂,入于海”。
西汉元狩二年 (前121) 置,为武威郡治。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元和志》 卷40姑臧县:“因姑臧山为名。亦言故匈奴盖臧城,后人音讹为‘姑臧’ 焉。” 三国魏黄初中移凉州治此。十六国时,为前凉、后凉、
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唐金山北。《方舆纪要》卷28绩溪县 “苍龙洞” 条下: 登源洞 “在县东十里。古登岭之东,一名长东洞。山川环境,四顾周密如洞,因名。有泽穴,暗通大溪”。
在今江苏长江以北境。南段在启东、海门、通州、如东、如皋等县市境,入运盐河。《清一统志·通州》 载:串场河“在州东北。串吕四、余东、余中、余西及金沙、西亭、石港诸场,出丁堰闸,会于运盐河。一从立发河进口
明正德六年 (1511) 置,属临安卫。治所在花文驿 (今云南蒙自县南三十六里城子上)。正德十四年 (1519) 迁治补瓦寨 (今蒙自县东南十四里新安所镇)。清康熙二十六年 (1687)废。明正德六年
在今广西玉林市西。《方舆纪要》 卷108郁林州: 都毫陂 “在州西三十里。其相近又有林陂、鸦桥陂……潴水溉田,多者至二三百顷”。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南。《吴地记》:“永定寺,梁天监三年苏州刺史吴郡顾彦光舍宅置,陆柬之书额。”南朝梁天监三年(504年)置,在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西南。
在今四川万县市西南。《寰宇记》卷149万州武宁县:木枥山“在县(旧治在今武陵镇)东南十三里。山顶有池,冬夏可验其浅深,随大江水涨增减”。《舆地纪胜》卷177万州:木枥山“在武宁西十余里。《图经》云: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