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方城县

方城县

①西汉置,属广阳国。治所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东汉属涿郡。三国魏属范阳郡。晋属范阳国。北魏属范阳郡。北齐天保七年(556)废。

②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8)置,属襄城郡。治所即今河南方城县。《元和志》卷21:“取方城山为名。”西魏为襄邑郡治。隋属淯阳郡。唐属唐州。北宋庆历四年(1044)废入南阳县,元丰元年(1078)复置。金为裕州治。明洪武初废入裕州。1913年复置,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③北魏普泰元年(531)置,为安州及广阳郡治所。在今河北隆化县伊逊河东岸。东魏元象中寄治幽州北界,在今密云县境内。北齐废。


(1)古县名。西汉置,治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方城。属广阳郡。三国魏景初二年(238年)封刘放于此,置方城侯国,属范阳郡。西晋国除仍为方城县。北齐天保七年(556年)省。(2)今县名。在河南省西南部。属南阳市。面积2542平方千米。人口98万。辖7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因县境东北部有方城山得名。《元和郡县志》方城县:“取方城山为名。”春秋为楚方城地。秦置阳城县(治今方城县城东),因地处方城之南得名,属南阳郡。西汉改阳城县为堵阳县,因地处堵水(今三里河)之北而得名。东汉、三国魏因之。南朝宋改称赭阳县。北魏废赭阳县,置方城县,治今方城县城,属襄城郡。隋属淯阳郡。唐属唐州。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废方城县,元丰元年(1078年)复置。金泰和八年(1208年)置裕州,治方城县。元因之。明初废方城县入裕州,属南阳府。1913年废裕州置方城县,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南阳专区,1969年属南阳地区,1994年属南阳市。地处南阳盆地北缘,白河流经西部边缘,干江河、澧河、潘河、三里河、赵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甘薯、豆类、芝麻、棉花、烟叶、花生为主。矿产有萤石、滑石、石英、金、铜、铅、锌、金红石、重晶石等。工业有采矿(萤石、滑石、石英)、化肥、酿造、化纤、乳品、食品加工等。焦柳铁路、郑南西线公路经过西部边缘,郑南公路和方南、方社公路在县城相交。名胜古迹有平高台遗址、楚长城要塞遗址、汉博望城遗址、汉廷尉张释之祠、北宋襄汉漕渠遗址等。


猜你喜欢

  • 招信县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 (976) 改招义县置,属泗州。治所在今安徽明光市东北六十里女山湖镇(原名旧县)。元至元二十年 (1283) 废。古县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招义县置,治今安徽省明光市东北

  • 大昆山岭

    在今浙江嵊县西。《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嵊县:大昆山岭“在县西八十里。高数百丈。山峡险逼,下临深坑,砟木为栈,宛如蜀道”。

  • 河源县

    南齐析龙川县置,属南海郡。治所即今广东河源市。《元和志》 卷34河源县: “以县东北三百里有三河之源,故名也。” 隋属龙川郡。唐属循州。五代南汉属祯州。宋属惠州。元属惠州路。明属惠州府。崇祯六年 (1

  • 蔓渠山

    为熊耳山之殊称。又名鸾山、峦山、闷顿岭。在今河南卢氏县东、栾川县西北。为伊水发源处。《山海经· 中山经· 中次二经》: “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 《汉书·地理志》

  • 女真苦屯

    在今吉林双辽县东北东辽河一带。《明史·冯胜传》:洪武二十年(1387),胜为征虏大将军讨纳哈出,“胜已深入,逾金山,至女直苦屯,降纳哈出之将全国公观童”。

  • 翔鸾镇

    北宋置,属平阴县。疑在今山东平阴县东北鸾湾镇附近。

  • 高新铁路

    从辽宁新民县 (今新民市) 北高台山至黑山县北新立屯。全长60.6公里。日伪于1938—1940年修筑。

  • 渠丘

    ①春秋时莒地。在今山东莒县北。一说在今安丘市南。《左传》: 成公九年 (前582),“楚子(婴) 重自陈伐莒,围渠丘。渠丘城恶,众溃,奔莒。戊申,楚入渠丘”。即此。②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三

  • 平模

    即彭模。亦名彭亡、平无。在今四川彭山县东北江口镇。《资治通鉴》:东晋义熙九年(413),朱龄石率大军伐蜀谯纵,“龄石至平模,去成都二百里,纵遣秦州刺史侯晖、尚书仆射谯诜帅众万余屯平模,夹岸筑城以拒之”

  • 祁水

    ①在今河北顺平县南。《明史·地理志》完县:“西有伊祁山,祁水出焉,其下流为方顺河。”②古名��水。在今湖南祁阳县北。《清一统志·永州府一》引《府志》:“祁江有二源,一出腾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