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方城

方城

①战国燕邑,后为赵地。在今河北固安县西南十七里方城村。《史记·赵世家》:悼襄王二年(前243),“李牧将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西汉置方城县。

②在今河南淮阳县东南四十里。《魏书·地形志》 陈郡项县:“有方城。”即此。

③在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北。《左传·僖公四年》:楚屈完曰:“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杜注:“在南阳叶县南。”《续汉书·郡国志》 叶县:“有长山, 曰方城。”

④一名长城。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四十二里万城乡。《水经·沮水注》:“沮水又东南径长城东。”《方舆纪要》卷78江陵县:方城在“府西北六十里。或云孙吴所筑,取故方城之名。……宋末,荆南制置使赵方子葵守方城,避父讳改曰万城”。《清一统志·荆门州》:方城“在当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相传唐郭子仪筑。旁有秣马山。明初尝移县治此”。

⑤春秋庸邑,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楚“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即此。


(1)古邑名。(1)春秋庸邑。在今湖北省竹山县东。《左传》文公十六年(前611年):楚“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即此。(2)战国燕邑。今河北省固安县西南方城。《史记·燕召公世家》:燕王喜十二年(前243年),“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即此。(2)古迹名。(1)又名万城,亦称连堤。春秋战国时楚国所筑长城。东段筑于春秋前期,始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东经叶县南,折向东南,过洪河、汝河上游,讫泌阳县东北;西段筑于战国楚顷襄王时(前298—前295年),始今邓州市北,沿湍河东侧向北,又沿伏牛山麓折向东联结春秋方城。全长千余里,主要以方城山等连接河堤筑成,“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淮南子·墬形训》列为九塞之一。周衰楚盛,楚守此以与中原诸侯抗衡。是中国文献记载最早修筑的长城。(2)相传三国吴筑,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东。《晋书·职官志》: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及江左初,省南蛮校尉,寻又置于江陵”。而《水经注·沔水》:“方城即南蛮府也。”则南蛮府治江陵之方城。(3)相传唐郭子仪筑,在今湖北省当阳市东南。明初曾为当阳县治。(3)集镇名。在河北省固安县城西南部。属彭村乡。人口 2300。汉方城县置此,故名。产小麦、玉米、棉花、大豆。有塑料、电焊等厂。固马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济勒河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部沿海,东流入鞑靼海峡。清光绪 《吉林通志》 卷23:济勒河 “在额哷河北,东入海”。

  • 埤城镇

    即今江苏丹徒县东北埤城镇。清乾隆《镇江府志》 卷1丹阳县: “埤城镇在县东北五十里。”在江苏省丹阳市北部。面积75平方千米。人口3.9万。镇人民政府驻埤城,人口5000。传有南朝王侯墓、石碑、石兽,故

  • 绛云 (雲) 露山

    又作绛云弄山。在今云南会泽县西南。《清一统志·东川府》: 绛云露山 “在 (会泽)县西南二百里,与禄劝县接界。延亘三百里,尽于三江口。上多积雪,一名雪山。又名乌龙山。其顶有惠嫋湖。唐兴元中,异牟寻僭封

  • 晋昌郡

    ①西晋元康五年 (295) 置,属凉州。治所在冥安县 (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锁阳城)。辖境相当今甘肃安西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部、玉门市西部地。北周改为永兴郡。隋开皇初废。唐天宝初改瓜州为晋昌郡,乾元初复

  • 法华桥镇

    即今上海市奉贤县西南十四里法华桥。宋时建有法华禅寺,后废。明建法华桥,故名。

  • 朔都门

    即汉长安城的横门。在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六村堡乡关庙村与相家巷一带。《三辅黄图》 卷1:“长安城北出西头第一门曰横门。…… (王) 莽更名朔都门左幽亭。”

  • 永州城

    在今山东乐陵市西杨盘镇。《方舆纪要》卷13宁津卫“宁津故城”条下:永州城“或云隋末所置”。

  • 永绥厅

    清雍正九年(1731)置,属辰州府。治所在今湖南花垣县南五十七里吉卫镇。嘉庆元年(1796)升为直隶厅,属湖南省。七年(1802)移治花园堡(今花垣县)。1913年改为永绥县。清雍正元年(1723年)

  • 隐蒙山

    在今四川洪雅县南青衣江南岸。《舆地纪胜》 卷146嘉定府: 隐蒙山 “在洪雅县南。晋处士庞居正字隐蒙隐此”。山下为隐蒙镇。

  • 大姑砦

    亦作大涡砦。北宋置,属雄州归信县。在今河北雄县东大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