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新城

新城

①春秋时晋国曲沃之别称。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史记·晋世家》: 献公二十一年 (前656),“申生自杀于新城”。《索隐》: “ 《国语》 云: 申生乃雉经于新城庙。韦昭云: 曲沃也,新为太子城,故曰新城。” 《左传》: 僖公四年 (前656),“太子奔新城”。即此。

②春秋宋邑。在今河南商丘县西南。《春秋》: 文公十四年 (前613) 六月,“公会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晋赵盾。癸酉,同盟于新城”。杜注: “宋地,在梁国谷熟县西。”

③春秋郑邑。一名新密。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南三十里。《春秋》: 僖公六年 (前654),“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杜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县。” 秦取新城后,秦昭王时为新城君芈戎封邑。《战国策·韩策三》 有 “段产谓新城君” 章。

④春秋秦邑。在今陕西澄城县东北二十里。《左传》: 文公四年 (前623),“晋侯伐秦,围邧、新城,以报王官之役”。即此。

⑤战国赵邑。在今山西朔州市西南。《史记·秦本纪》: 庄襄王三年 (前247),大将蒙骜 “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正义》: “ 《括地志》: 新城一名小平城,在朔州善阳县西南四十七里。”

⑥一作襄城。战国楚邑,在今河南襄城县。《史记· 秦本纪》: 昭襄王七年 (前300),“拔新城”。《正义》: “ 《年表》 云: ‘秦败我襄城,杀景缺。’ 《括地志》 云: ‘许州襄城县即古新城县也。’ 按 《世家》、《年表》,则 ‘新’ 字误作 ‘襄’ 字。”

⑦战国韩邑。在今河南伊川县西南。《战国策·秦策一》: 张仪曰,“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汉置新城县。

⑧在今天津市东南,海河南岸。地近大沽海口,为海防要地。清光绪 《畿辅通志》 卷93: “同治十三年于大沽后路三十里之新城地方建筑新城,与大沽炮台前后接应。” 《李鸿章建筑新城炮台疏》: “新城滨海河,为洋船入口所经,实属海防门户最要关键。”

⑨北魏建。在今河北无极县西二十八里。《魏书·地形志》: 毋极县 “有新城”。又 《资治通鉴》:唐光启元年 (885),“李克用自将投无极,败成德兵,成德兵退保新城,克用复进击,大破之,拔新城,追至九门,斩首万余级”。

⑩高句丽置,即今辽宁抚顺市区北高尔山城。一说在抚顺市。《资治通鉴》: 东晋咸康五年 (339),(慕容) 皝“击高句丽,兵及新城”。即此。

(11)在今江苏江都市西北邵伯镇南。《晋书·谢安传》: 会稽王道子专权,“安出镇广陵之步丘,筑垒曰新城以避之……及至新城,筑埭于城北,后人追思之。名为召伯埭”。即此。

(12)在今江苏泰州市北五里。《方舆纪要》 卷23泰州: 新城,“宋端平中,州守许堪别筑堡城于湖荡沮洳中,周二百丈。德祐二年,元阿术遣兵拔新城,留屯以逼泰州。元末,张士诚入泰州,坏其城,乃修筑新城,设义兵元帅府及州治于此。既而士诚将夏思恭等据守,并葺旧州城而守之。明初徐达兵至泰兴,水道不通,乃自大江口挑河十五里,直抵州之南门湾,思恭等退保新城。达因东筑海安城,以绝通州之援,遂克之。城今圯”。

(13)在今江苏睢宁县南。《方舆纪要》 卷22邳州睢宁县: 新城在 “县南五十里。相传宋韩侂胄所筑”。

(14)亦称合肥新城。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十里鸡鸣山东麓古城村。为三国魏青龙元年 (233) 扬州都督满宠所筑。《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青龙二年(234),“孙权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权攻新城,将军张颖等拒守力战,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即此。

(15)指诸全州新城,元末李文忠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南六十里。《明史·李文忠传》: 文忠 “用 (胡)深策去诸全五十里别筑一城,以相犄角。(张) 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十六万众来攻,不克。逾年,复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朱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均此。

(16)即今浙江嘉兴市西北二十八里新塍镇。春秋时槜李四城之一。《方舆纪要》 卷91嘉兴府: 新城“《志》 云: 唐会昌初,尝垒土为城,谓之新城。今曰新市,有新城税课局”。后改为新塍。

(17)一名新堡。在今湖北襄樊市东南。《元史·阿术传》: 至元五年 (1268),“遂筑鹿门、新城等堡”。六年 (1269),阿术大败南宋援兵于此。

(18)即今贵州兴仁县。清爱必达 《黔南识略》 卷28贞丰州: “西北由龙场汛自巴林、新城、安姑塘至安南 (今晴隆县) 盘江汛出关岭,亦为赴省大道。”

(19)在今青海门源回族自治县北北山乡老虎沟口。《旧唐书·王忠嗣传》: 开元二十六年 (738),“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谋拔新城……诏追忠嗣赴河西。既下新城,忠嗣之功居多,因授左威卫郎将,专知行军司马。是秋,吐蕃大下,报新城之役……三军翼而击之,吐蕃大败”。

(20)一名即支城。唐筑,即今新疆若羌县西南瓦石峡乡。《新唐书·地理志》 引贾耽 《四夷路程》: 石城镇 “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谓之弩支城,(康) 艳典所筑”。


(1)春秋时晋国曲沃的别称。在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因新为太子城,故名。《史记·晋世家》:晋献公二十一年(前656年),晋太子“申生自杀于新城”,即此。(2)古邑名。(1)春秋宋邑。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西南。《春秋》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公会宋公、陈侯等七国诸侯“同盟于新城”,即此。《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吾爱宋与爱新城、阳晋同。”(2)春秋秦邑。在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北。《左传》文公四年(前623年):“晋侯伐秦,围邧、新城。”即此。(3)又作新密。在今河南省新密市东南。战国曾为楚国新城君芈戌封邑。(4)又作襄城。战国楚邑。即今河南省襄城县。《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七年(前300年),“拔新城,樗里子卒”。即此。(5)在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战国韩邑。《战国策·秦策一》:“秦攻新城。”即此。汉置新城县。(6)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省朔州市西南。《史记·秦本纪》: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蒙骜“攻赵榆次、新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即此。(3)古城名。(1)北魏太武帝南巡时筑,在今河北省无极县西。《魏书·地形志》中山郡毋极县有新城、廉台,即此。唐光启初,李克用败成德军于无极,成德军退保新城。(2)即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唐李世勣征高丽,于新城西南据山筑栅,且攻且守,即此。(3)即今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置威戎军于此。(4)即“弩支城”。(5)在今湖北省襄阳县南。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夏贵救援襄樊,率舟师趋新城,即此。(4)集镇名。(1)在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中北部、新通扬运河与卤汀河交汇处东北。属西郊乡。人口2100。南宋端平年间知州许堪修州城,别筑堡城于湖荡沮洳中,谓新城。元末张士诚毁州城,移州治于此。明初徐达兵至,夷平新城。今址为1962年后新建,以地处古城遗址而名。有纸盒等厂。通公共汽车。(2)在云南省石屏县中东部、白花龙河东岸。新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70。因由阿乌寨搬来新建成的村子,取名新成,后讹为今名。产稻、玉米、竹等。有竹器编织业。高松公路经此可接杨鸡公路。(3)在云南省盈江县东部偏南、槟榔江与南底河交汇处、帮弄山西麓台地。新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 2180。清乾隆中期干崖宣抚司衙门迁此,称凤凰城,与原驻地相对而言,此称新城。产稻、小麦、豆类、甘蔗等。有公路东南接保瑞公路。(4)在甘肃省清水县东北部、樊河谷地西侧。新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380。原名八狼峪。北宋开宝年间置八狼寨,太平兴国中改为旧城镇。1961年更今名。附近有磁铁、大理石矿。有水泥厂。有公路接清张公路。(5)在甘肃省临潭县城东部、南门河两岸。新城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2000,多为回族。自明初至1956年历为洮州卫、洮州厅、临潭县治。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于此筑城,相对旧城(今城关镇)得名新城。产小麦、青稞、油菜籽等。有水泥、面粉等厂。为县中部农贸集市。岷合公路经此,新冶公路起点。(6)在甘肃省通渭县东南部、牛谷河北岸。碧玉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610。汉为平襄县、天水郡治。附近盛产党参。为县东南部主要农贸集市。天巉高速公路经此。(7)在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南部,临北川河。属桥头镇。人口1200。因建于古城之后,故名。产春小麦、蔬菜,是自治县蔬菜生产基地之一。有桥头火力发电厂、白云石矿点。宁张公路经此。(5)村名。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西部。属昌化镇。人口1390。清咸丰七年(1857年)知县胥运斤发动民兵以石片砌墙成城,今城墙保存较好。为了与昌城区别,故称新城村。产稻、甘薯、花生、西瓜。土特产西瓜子。有公路通乡驻地。


猜你喜欢

  • 高柳郡

    北魏永熙中置,属恒州。治所在高柳县(今山西阳高县)。辖境相当今山西阳高、天镇及河北阳原等县地。后废。北魏置,治高柳县(今山西阳高县)。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天镇、阳高及河北省阳原等县地。后省。

  • 科尔沁左翼中旗

    俗称达尔罕镇。后金崇德元年 (1636) 置,属内蒙古哲里木盟。驻地在伊克唐噶里克坡 (今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西南花吐古拉苏木附近)。1914年划归奉天省。1929年属辽宁省。伪满时属兴安南省。194

  • 汉南县

    西魏改华山县置,为宜城郡治。治所即今湖北宜城市。隋属襄阳郡。贞观八年(634)废。古县名。西魏改华山县置,治今湖北省宜城市。属襄阳郡。唐贞观八年(634年)废。

  • 焦溪笃住等处长官司

    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镇远县东北蕉溪镇。后废。

  • 资江

    四川沱江别称。指今流经资阳、资中、内江等市县之河段。《寰宇记》 卷76内江县: “资江,按《郡国志》 云: 内江县有水,深百丈,实群川总会之所。” 《明史·地理志》 资县: “南有珠江,即雒江也,东流

  • 临江湖镇

    即今江西玉山县西临湖镇。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11广信府玉山县: “西至临江湖六十五里。”

  • 庆原路

    金皇统二年(1142)并宋泾原、环原二路置,治所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镇原、泾川以东,灵台以北和陕西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淳化等县地。元初废。金皇统二年(1142年)合宋泾原

  • 田市镇

    明为田市堡。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田市乡。《清一统志·西安府三》:田市镇“在渭南县西北三十里,与临潼接界”。(1)在浙江省仙居县中部。面积92.8平方千米。人口2.6万。镇人民政府驻田市,人口 2100。

  • 药 (藥) 山县

    南朝梁置,为药南山治。治所在今湖南沅江市西南。隋开皇中改为安乐县。

  • 大莫门城

    亦作大漠门城。唐时吐蕃筑,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南。《资治通鉴》:唐开元十六年(728),“河西节度使萧嵩、陇右节度使张忠亮大破吐蕃于渴波谷;忠亮追之,拔其大莫门城,擒获甚众,焚其骆驼桥而还”。胡注:“大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