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方山
在今湖北浠水县东。《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斗方山“在县东五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
在湖北省浠水县东北。形方如斗,故名。属大别山。主要由片麻岩构成。海拔425米。怪石嵯峨,形态各异。有飞云、罗汉、八卦等洞穴。巉崖凌空,形势险峻,明末义民周从助等曾聚众于此结寨抗清。寨内有崇归寺,系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创建。现存殿阁三重,大殿建于山顶,山腰为降龙祖师殿。附近有罗汉洞、观音洞、醒酒石、三生石等古迹。
在今湖北浠水县东。《方舆纪要》卷76蕲水县:斗方山“在县东五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
在湖北省浠水县东北。形方如斗,故名。属大别山。主要由片麻岩构成。海拔425米。怪石嵯峨,形态各异。有飞云、罗汉、八卦等洞穴。巉崖凌空,形势险峻,明末义民周从助等曾聚众于此结寨抗清。寨内有崇归寺,系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创建。现存殿阁三重,大殿建于山顶,山腰为降龙祖师殿。附近有罗汉洞、观音洞、醒酒石、三生石等古迹。
①在今江西石城县西。《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石城县:西华山在“县西五里。旧名乌石嶂。高千仞,俯视城郭,相接者为五龙岩”。②在今江西大余县西北。《方舆纪要》卷88南安府大庾县“玉枕山”条:西华山“在府西
原名田心寨鼓楼。在今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南四十四里坪阳乡马田村。始建于清顺治年间,系侗族传统建筑物。平面呈方形,每边长8米。楼为两层,木架结构,通高18米。上层置戏台供演出,下层置长凳供人观看。其顶原为
在今山东蓬莱市西北三里。《方舆纪要》卷36蓬莱县“丹崖山”条下:“田横山在府西北三里。《郡志》:城北有古田横砦,与蓬莱阁对峙。西、北二面皆巨海,石壁高峻。相传韩信破齐, 田横东走,结寨于此,遗址尚存。
①战国韩宣王置,因有河、洛、伊三川而得名。《战国策·韩策三》 见“三川之守”。桓惠王时地入秦。②秦庄襄王元年(前249)置,治所在洛阳县(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一说在荥阳县(今荥阳市东北)。《史
在今山西阳曲县东北十里柏井村。《旧唐书·李自良传》:唐大历十三年(778),鲍防抵御回纥入侵,“促伯瑜等逆战,遇虏于百井,伯瑜等大败而还”。即此。宋于此置百井寨。又作柏井,即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柏井。《
①北魏太和十九年(495)置,属南兖州。治所在楼烦县(今安徽颍上县境)。辖境相当今安徽颍上、凤台、怀远等县地。北齐废。②东魏武定六年(548)改颍川郡置,属谯州。治所在黄城县(今安徽颍上县西南三十五里
即淄水。在今山东中北部。《周礼·职方》幽州: “其浸菑、时。” 《史记·河渠书》 云: 禹治水之后,“于齐,则通菑、济之间”。即“淄水”。
西汉置,为天水郡治。治所在今甘肃通渭县。东汉属汉阳郡。《后汉书·隗嚣传》:更始初,隗嚣季父雀,“聚众数千人,攻平襄,杀莽镇戎大尹,……遂共推(嚣)为上将军”。北魏废。古县名。西汉置,治今甘肃省通渭县西
即今河北行唐县西北六十八里两岭口。《方舆纪要》卷14行唐县:两岭口镇在“县西北七十里。洪武七年置巡司于此”。
指沙皇俄国。清康熙初张缙《城外集》:“西北则乌龙江从塞外而南趋,苍莽渊浩,莫知其所自起,乃老羌入犯之冲要也。老羌或名罗车,地近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