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脊山
在今安徽宁国县西北三十里。《寰宇记》卷103宁国县:文脊山“一名曷山,在县西三十里。按何法盛《晋中兴书》云:有瞿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城文脊山,即其山也”。《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文脊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数千丈,周三百余里。西接泾县、旌德诸山,北接宣城柏枧山,峰峦攒秀,岩洞盘回,为郡之雄镇”。
在今安徽宁国县西北三十里。《寰宇记》卷103宁国县:文脊山“一名曷山,在县西三十里。按何法盛《晋中兴书》云:有瞿硎先生,不知姓名,住宣城文脊山,即其山也”。《方舆纪要》卷28宁国县:文脊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数千丈,周三百余里。西接泾县、旌德诸山,北接宣城柏枧山,峰峦攒秀,岩洞盘回,为郡之雄镇”。
在今广西防城港市西北扶隆乡。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9:嘉祐四年(1059)二月,广西安抚都监萧注言:“交趾寇思望、古森、贴浪等峒,掠十九村人畜不可胜数。”明属如昔巡司统辖。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
在今四川忠县东北长江北岸石宝镇附近。孤峰突起,巉石凌空,四周如削,形若玉印,故又名印山、玉印山。清乾隆初,乡民创建岑楼,嘉庆二十四年(1819)又重建。道光《忠州直隶志》卷1:“楼冠山巅,游人轳转螺旋
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寰宇记》卷84阴平县:龙穴山“在县东北五十里。亦名龙像岩,亦名龙血山。古老相传昔此有龙斗死,血变为石。宋齐于此置龙血戍”。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置,属武定路。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西南十里旧州。明属武定府,隆庆四年 (1570) 徙州为府附郭,治所即今武定县。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废。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
即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高村镇)南四十里江口圩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麻阳县图:县(旧治在今锦和镇)东南有江口塘。
宋大理置,属景昽。治所在今老挝琅勃拉邦。元改老告总管府。
1944年由丹寨、台江两县析置,驻小丹江 (在今贵州雷山县东)。以境内雷公山为名。1949年升为雷山县,并移治丹江镇。1944年(1943年批准,1944年正式成立)由丹寨、台江两县柳江、清江河两流域
①在今福建莆田市南七里。《清一统志·兴化府》“华胥山”条:横山“相近有木兰山,下为木兰溪”。②在今湖北黄陂县北。《寰宇记》卷131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
古为肃慎。北魏为勿吉。隋唐称为靺鞨。分布在今吉林长白山以北,松花江、牡丹江流域及黑龙江中下游,东至海。《隋书·东夷传·靺鞨》: 凡粟末、伯咄、安车骨、拂涅、号室、黑水、白山七部,“而黑水部尤为劲健”。
在今四川仪陇县西北。清同治《仪陇县志》卷2:大仪山“在县西北三十里。高踞群山之巅,矗立二千余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