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天山
一作掌夫山。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接南部县界。《元和志》 卷33临津县: “掌夫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晋太安元年,遣都护卫博讨李特,特遣将李荡自掌夫山要博,博为伏兵所围,即此山也。” 《寰宇记》 卷86西水县: “掌天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方舆纪要》 卷68阆中县 “重锦山”条下: “掌天山在西水县界,以高耸名。梁以此名郡。《志》 云: 山在南部县北八十五里,亦曰掌山。”
古山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南。西晋太安元年(302年),卫博攻李特,被李特部将李荡设伏兵包围于掌天山,即此。
一作掌夫山。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接南部县界。《元和志》 卷33临津县: “掌夫山在县西南六十里。晋太安元年,遣都护卫博讨李特,特遣将李荡自掌夫山要博,博为伏兵所围,即此山也。” 《寰宇记》 卷86西水县: “掌天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 《方舆纪要》 卷68阆中县 “重锦山”条下: “掌天山在西水县界,以高耸名。梁以此名郡。《志》 云: 山在南部县北八十五里,亦曰掌山。”
古山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南。西晋太安元年(302年),卫博攻李特,被李特部将李荡设伏兵包围于掌天山,即此。
在今陕西绥德县西南二里大理河北岸,现绥德县第一中学内。蒙恬 (?—前210),秦名将。秦始皇三十二年 (前215) 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收河南地 (今内蒙古河套一带)。后为秦二世所迫,自杀。《寰宇记》
唐置,属荣经县。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南。《元和志》卷32荣经县:“邛来镇在县西南八十七里。”
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唐时所开。《新唐书·地理志》 淮阴县: “南九十五里有棠梨泾,长庆二年开。”
北宋景祐四年(1037)改铁门镇置,属新安县。即今河南新安县西二十二里铁门镇。金废。
又名普济寺、焦山寺。在今江苏镇江市东焦山上。始建于东汉兴平年间,名普济寺。南宋景定中重建,改名焦山寺。清康熙二十三年 (1684) 赐名定慧寺。建筑宏伟,殿阁与金山寺迥异,故有 “金山寺里山,焦山山里
北魏改删丹县置,属西郡。治所即今甘肃山丹县。隋大业初复为删丹县。宋入西夏。元至元初复改为山丹县,属甘州。至元二十二年(1285)升为山丹州。明改为山丹卫。清雍正二年(1724)又改置山丹县,属甘州府。
即今湖北京山县北六十六里三阳镇。民国《湖北通志》卷73《兵事》: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任柱等已由京山折向三阳店”。
元至正二十四年 (1364) 朱元璋改硖州路置,治所在夷陵县 (今湖北宜昌市)。洪武九年(1376) 改为夷陵州。见“峡州”。
即今吉林抚松县东南锦江。源出长白山西麓,流入漫江。民国 《抚松县志》 卷1: 紧江 “源出白山前怀西北,流水势湍急,故曰紧江。会桦友河子、梯子河、旱河诸水,至花砬子与漫江相会。由源至口,约百八十里”。
北宋宣和三年 (1121) 改剡县置,属越州。治所即今浙江嵊县。《舆地纪胜》 卷10绍兴府嵊县:“县有嵊山,东、西、南、北皆有秀峰,取四山为嵊之义。” 南宋初属绍兴府。元属绍兴路。明属绍兴府。民国初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