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阳山
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南十里。《金史·地理志》: 清苑县 “有抱阳山”。《清一统志 ·保定府二》引 《旧志》: “两峰环抱南向,中谷温和,隆冬冰雪不积,故曰抱阳。又以花木蓊翳,亦曰花阳。有石洞数十处。又有龙潭,水常不竭。”
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海拔361.5米。因十余座山峰由主峰两翼向西南、东南伸展,环山抱阳而得名。又因谷中温和,隆冬冰雪不积,花木蓊翳,故又称花阳山。山上有泉、洞等胜景,还有隋建宝教院、唐建圣教寺等古建筑遗迹。
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南十里。《金史·地理志》: 清苑县 “有抱阳山”。《清一统志 ·保定府二》引 《旧志》: “两峰环抱南向,中谷温和,隆冬冰雪不积,故曰抱阳。又以花木蓊翳,亦曰花阳。有石洞数十处。又有龙潭,水常不竭。”
在河北省满城县西。海拔361.5米。因十余座山峰由主峰两翼向西南、东南伸展,环山抱阳而得名。又因谷中温和,隆冬冰雪不积,花木蓊翳,故又称花阳山。山上有泉、洞等胜景,还有隋建宝教院、唐建圣教寺等古建筑遗迹。
在今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北境。清徐松 《西域水道记》 卷4: “嘉庆初,有 (锡伯部) 人图默特创议于察布察尔山口引 (伊犁河) 水自崖上凿渠,亦东西长二百余里,功费繁巨,部人嗟怨。图默特卒排众议,
又名陶种胡。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与太和县接界。周广十里。旧为黄河水道。淤隔成湖。《清 一统志 ·颍州府一》: 陶中湖 “润溉土田,居民利之”。
春秋郑地。在今河南平顶山市西南。《左传》: 襄公十八年 (前555),“楚师伐郑,次于鱼陵”。杜注: “鱼陵,鱼齿山也。在南阳犨县北。郑地。”又称鱼齿山。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北。《左传》襄公十八年(前
北魏平城宫殿堂。在今山西大同市北。《魏书·高祖纪》: 太和七年 (483),“冬十月戊午,皇信堂成”。太和十五年 (491) “春正月丁卯,帝始听政于皇信东室”。十六年 “五月癸未,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
一作忽禅城、苦盏城。察合台汗国属地。即今塔吉克斯坦锡尔河南岸苦盏。《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 “忽毡”。又作忽缠城、忽禅城。在今塔吉克斯坦列宁纳巴德(苦盏)附近。元为察合台汗国属地。
即今四川西部雅砻江支流鲜水河。《汉书·地理志》 蜀郡旄牛: “鲜水出徼外,南入若水。”
在今浙江乐清市城西门村。《方舆纪要》卷94乐清县:西漈山“在县西五里。三面苍岩峭立,环若翠屏,唯东西轩豁如门,大海横其前”。
即今贵州习水县、四川合江县境之习水河。《永乐大典》2218《泸州志》:之溪“在合江县。源出播南三百余里,至县西南曲流三折,状如之字,因名之溪”。《明史·地理志》 合江县:“北滨大江,西有之溪,北溪入焉
三国吴黄龙三年(231)改由拳县置,属吴郡。治所在今浙江嘉兴市南。赤乌五年(242)以避太子和讳,改为嘉兴县。古县名。三国吴嘉禾元年(232年)改由拳县置,治今浙江省嘉兴市南。因野稻自生,故名。属吴郡
清置,属鄠县。即今陕西户县东北二十五里赵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