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砂
在今四川宁南县。清康熙四十九年 (1710)置披砂土千户。后于此置披沙汛。民国设县佐,1929年设披砂设治局。1930年改设宁南县。
在今四川宁南县。清康熙四十九年 (1710)置披砂土千户。后于此置披沙汛。民国设县佐,1929年设披砂设治局。1930年改设宁南县。
①隋开皇九年 (589) 置,属抚州。治所即今江西崇仁县。大业初属临川郡。唐复属抚州。元属抚州路。明属抚州府。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1926年直属江西省。明吴与弼为崇仁人,传其学者称崇仁学派。②唐武德四
即今新疆托里县南加马特。《清一统志·塔尔巴哈台》: 雅玛图台 “在沙拉和洛苏台南一百二十里”。
亦名婆娑山。在今四川乐至县南。 《元和志》卷33普慈县:“婆娑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其山绵亘数百里。”有大、小婆娑山之分。《寰宇记》卷87乐至县:“大婆娑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小婆娑山在县北三十里。”《方舆
在今浙江桐乡市西北二十六里乌镇。为避南宋光宗赵惇讳,青墩镇省称青镇。
①又名砻丛山、 笼丛山。 简称丛山。 在今安徽绩溪县东北。《寰宇记》 卷104绩溪县: 砻丛山“在县北二十九里。其山四合交凑,中有大路,向宣州宁国县,路又二郡分界焉”。《方舆纪要》 卷28宁国县: 笼
在今四川安岳县北六十里八庙乡南卧佛沟。在长达四里的沟内崖间,布满摩岩石刻佛像,在半岩上刻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长23米,头前刻 “卧佛” 字,上方有二十余躯造像,沟两侧岩壁上有一百三十九龛窟,造像
北宋置,属阌乡县。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阌乡西。以在潼关之东而名。古镇名。北宋置,在今河南省灵宝市阌乡西。以在潼关之东得名。当豫、陕交通要冲。《金史·地理志》:陕州灵宝县领关东镇。
即今河南泌阳县北八十八里象河乡。明置巡司于此。
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东南,北濒湟水。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面积三万多平方米。遗址四周断崖上暴露的文化层堆积和窖穴遗迹十分丰富,包含有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几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
即今贵州凯里市东南挂丁镇。清乾隆元年 (1736) 包利、红银率苗民起义与清军激战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