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扶沟县

扶沟县

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四十四里古城村。《水经·沙水注》:“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东汉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西晋初废,后复置。东魏属许昌郡。北齐移治今扶沟县。隋属颍川郡。唐属许州。五代梁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清属陈州府。民国初属河南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中东部。属周口市。面积 1163 平方千米。人口71.4万。辖9镇、6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置扶沟县,治今扶沟县城东北古城村。因境内有扶亭和洧水沟得名。《太平寰宇记》东京扶沟县:“小扶亭有洧水之沟,因以名县。”属淮阳国。东汉先后属陈国和陈留郡。东晋建武元年(317年)废扶沟县。北魏复置扶沟县。北齐移治桐邱,即今扶沟县城。唐初县属许州,天宝元年(742年)属颍川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属许州。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属开封府。元属汴梁路。明属开封府。清属陈州府。1913年属豫东道,1914年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53年属许昌专区,1965年属周口专区,1969年属周口地区,2000年属周口市。地处黄淮冲积平原,地势平坦,贾鲁河斜贯全境,涡河支流尉扶河、老涡河流经东北部。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大豆、稻、棉花、芝麻、花生等。工业有毛纺、棉纱、皮革、机械、印刷、食品、棉花加工等。禹郸铁路,311国道,郑周、开周公路在县城相交。名胜古迹和纪念地有凤凰山遗址、支亭寺遗址、郝岗碑楼、大程书院、文庙大成殿、吉鸿昌烈士纪念馆等。


猜你喜欢

  • 太和城

    ①北魏筑,在今河南嵩县南,汝水东南岸。《水经·汝水注》:汝水“东北流径太和城西,又东流径其城北”。《方舆纪要》卷51伊阳县:太和城“在县西南,后魏时筑。其后西魏得其地,置兵为防御之所”。②唐代“河蛮”

  • 阿翁噶珊

    又作厄公。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乌苏里江东岸维亚泽姆斯基西南。清初属宁古塔将军。康熙《皇舆全览图》:乌苏里江厄公河口有“厄公噶山”。后属三姓副都统。《乾隆内府舆图》:乌苏里江阿翁必拉口北有“阿翁

  • 喀喇沙尔城

    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 筑。即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光绪八年 (1882) 于此置喀喇沙尔厅。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筑,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光绪八年(1882年)于此置喀喇

  • 东冲

    即今福建霞浦县南东冲。扼三湾湾口,形势险要。清建有炮台,有千总驻此。村名。在福建省霞浦县南部、东冲半岛西南端、三沙湾口东岸。属北壁乡。人口 2500。汇霞浦、宁德、福安、罗源四县之水直冲东海,故名。为

  • 石屋洞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南南高峰下。宋《淳祐临安志》卷9:石屋洞“有石洞极高,状似屋”,故名。洞壁原有五代晋至北宋初镌造罗汉五百余尊,毁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 杨师桥镇

    亦作杨斯桥。即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镇西四十里杨思镇。清同治《上海县志》卷1:杨师桥市在“县东南十四里”。

  • 刊都

    即今江西南丰县东南康都。明时尝置巡司于此。

  • 卤县

    西汉置,属安定郡。约在今甘肃东部或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东汉废。

  • ①春秋时晋士会邑,以邑为姓,称范氏。当在今山西屯留县地。《左传》: 宣公十六年 (前593),“晋士会帅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铎辰”。按留吁、铎辰等在今山西屯留县附近。据赏战功之例,赐士会食邑范,应在此

  • 白涧岭

    又作白涧山。在今山西阳城县西北十六里。《水经·沁水注》:濩泽水“出濩泽城西白涧岭下”。即此。即“白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