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
①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河,“海”指东海,“江”指长江。
②西汉武帝置,为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商城等县市地。东汉时治所在历阳县(今安徽和县),末年移治寿春县(今安徽寿县)、合肥县(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在寿春,吴治建业(今南京市)。西晋灭吴后复合,治所在建邺(原建业改名,后又改建康)。其后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589)改为蒋州,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复置,七年(624)又改名蒋州,次年复名扬州。九年(626)移治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
③十六国前秦置,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古邳镇东三里)。后废。
④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置,治所在江都县(今江苏扬州市)。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天宝元年(742)改为广陵郡,乾元元年(758)复为扬州。五代吴都此,改为江都府。后周显德中复为扬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扬州路。
(1)古邑名。又作阳州。春秋鲁邑。在今山东省东平县西北。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齐子尾害闾丘婴,欲杀之,使帅师以伐扬州,即此。后属齐。(2)古地区名。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职方》:“东南曰扬州。”《尔雅·释地》:“江南曰扬州。”“淮”指淮水,“海”指东海,“江”指长江。(3)州名。(1)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淮河和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省英山、黄梅、武穴,河南省固始、商城等县地。东汉治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移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魏、吴各置扬州:魏治寿春,吴治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复合,治建邺(后改名建康,今南京市)。其后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名蒋州,移治石头城(今南京市清凉山),大业初废。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扬州,七年又改名蒋州,翌年复名扬州,九年移治江都(今江苏扬州市)。(2)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吴州置,治江都(今江苏扬州市)。大业初改为江都郡。唐武德九年复改邗州为扬州,仍治江都。辖境相当今江苏省扬州、泰州、江都、高邮、兴化、六合、泰兴、海安、如皋、姜堰和安徽省天长等市县地。为淮南道治。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广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扬州。五代吴改为江都府,周显德中复为扬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路。唐时经济、文化繁荣,有“扬一益二”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