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置,属武定路。治所在今云南武定县西南十里旧州。明属武定府,隆庆四年 (1570) 徙州为府附郭,治所即今武定县。清乾隆三十五年 (1770) 废。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
①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建,在今山东泰安市东。《汉书·武帝纪六》: “秋,作明堂于泰山下。”②帝王宣明政教、祭祀祖先神灵的建筑。《三辅黄图》 卷5:“周明堂,明堂所以正四时,出教化,天子布政之宫
在今四川宜宾市东北五里。清《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605:吊黄楼“因吊山谷而名”。嘉庆《宜宾县志》卷13: 吊黄楼在“治北对江。昔人黄庭坚建,后圮。今为东岳庙。土人犹呼旧名”。《清史稿·曾纪凤
即今山东德州市东南二十三里黄河涯镇。旧为黄河所经,故名。津浦铁路经此。
在今湖北秭归县(剪刀峪)西北归州镇西。《宋史·孟拱传》:南宋嘉熙三年(1239),蒙古兵欲大举临江,孟拱分兵防守,“遣于德兴增兵守归州隘口万户谷”。即此。在今湖北省秭归县西。为军事要隘。南宋嘉熙三年(
在今山西左云县东北二十五里云西村。《方舆纪要》卷44大同府:云西堡“嘉靖三十七年设,万历二十四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堡西连左卫,东接高山。敌寇必经之地,虽近腹里,亦要区也”。
在今广东仁化县北。《方舆纪要》卷102仁化县: 青云峰在 “县北五十里。高耸凌云,一水萦回,四山环拱”。
在今云南建水县西南。《方舆纪要》 卷115纳楼茶甸长官司: 通曲山在 “司 (治今县西南官厅) 西南八里山下。有泉两派,一流入禄丰县,一流入司东北五十里之仙人洞,亦谓之石洞”。
①即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东小清河。《水经·圣水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径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径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清
清乾隆二十七年 (1763) 在喀什噶尔旧城西北建,在今新疆喀什市区西公安处一带。《清一统志·喀什噶尔》: “喀什噶尔城曰徕宁,周四里余,东西南北四门,城东有回城。” 道光六年 (1826) 毁于兵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