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张村镇

张村镇

①北宋置,属穰县。即今河南邓州市西北二十八里张村镇。

②清置,属鄜州。即今陕西富县西南张村驿镇。


(1)在山西省平陆县西部。面积98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村。人口970。元代张姓首居,故名。1949年属第一区,1953年设张村乡,1958年属火箭公社,1961年析置张村公社,1984年建乡,1994年改镇。2001年老城乡并入。产小麦、棉花、玉米,盛产苹果。有水表、密封圈、石灰、砖瓦等厂场。平常公路经此。黄河太阳渡口沟通晋、豫。(2)在山东省威海市环翠区西部。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2.3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村,人口1.1万。明永乐年间,姜姓由威海卫城里来此定居,后因谐音传为张村。1950年设双岛、莱海、里口、皂河四乡。1956年四乡合并为张村乡。1958年8月并入田村乡,同年9月属四村公社。1984年析置张村镇。张村河发源于此,其上游有里口水库。近海地带植有防风固沙林带,是双岛林场所在地。主产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有化工机械、塑料等厂。石烟和烟威公路经此。西部滨海地带是威海环翠省级旅游度假区所在地,附近有姜南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3)在安徽省利辛县西北部。面积90平方千米。人口7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村,人口 9000。古为驿铺,居民多张姓,得名张村铺。置镇后改今名。1949年置张村镇。1957年改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设乡。1985年复置镇。1992年三里湾乡、柳西乡并入。产棉花、烤烟。有农机、轮窑、面粉、水泥预制件、酱菜、印刷等厂社。为县北农副产品集散地。萧淮、利界公路交会于此。(4)在河南省邓州市西北部。面积78.1平方千米。人口6.5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村,人口 6520。因姓氏得名。1951年建区,1958年改公社,1983年改乡,1994年改镇。产小麦、玉米、甘薯、大豆、烟叶等。有麻纺、塑料、石灰、皮革、壁毯、玉雕等厂。确内公路经此。古迹有西汉冠军县城遗址、霍去病墓、南北朝彩色画像砖墓、东汉贾复墓、宋贾黯墓等。(5)在河南省渑池县西部。面积52平方千米。人口2.2万。镇人民政府驻张村,人口870。因姓氏得名。传为秦相张仪故里,曾名张仪村。1960年建公社,1984年改乡,1995年置镇。产小麦、玉米等。有煤矿和铝矿。有公路通县城。(6)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东南部。面积58平方千米。人口1.6万。镇人民政府驻麻岭子,人口 2490。镇以原驻地张村得名。1950年设张村乡,1961年设公社,1984年复设乡。1996年与碾子凹乡合并设张村镇。产玉米、小麦、稻。有锑矿。312国道经此。


猜你喜欢

  • 号室部

    南北朝至隋勿吉七部之一。分布在今乌苏里江流域。《北史·勿吉传》:勿吉部类凡七种,“其五号室部,在拂涅东”。唐入渤海国。

  • 八开铺

    即今贵州榕江县西南八开乡。清置八开土千总。“八开”系苗语音译,意为蛤蟆山。

  • 石浦前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年(1387)置,治所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石浦镇。清废。又名昌国前千户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置,治今浙江省象山县东南石浦。属昌国卫。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废。

  • 勐 (猛) 蚌

    在今越南莱州省黑河以北的勐蚌。清代为建水州辖十五勐之一,雍正四年 (1726) 设掌寨。

  • 石经洞

    一名藏经洞。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五十里石经山。洞七穴二。《明一统志》卷1顺天府:石经洞“在石经山东,隋大业间法师静琬者处此,募缘凿石为板,刻经一藏以传于后。唐贞观初,仅成大涅槃一部,而法师卒。后子孙相

  • 胡家窝铺

    即今辽宁黑山县东北胡家镇。清康熙《广宁县志》 卷2: “小黑山铺二十里胡家窝铺。”

  • 南沙县

    东晋咸康七年 (341) 置,属晋陵郡。治所在今江苏常熟市北五十里。隋开皇九年 (589) 废入常熟县。(1)古县名。东晋咸康七年(341年)置,治今江苏省常熟市西北。属晋陵郡。《资治通鉴》:东晋咸和

  • 永兴集

    ①即今江苏阜宁县西南四十五里永兴集。清光绪《阜宁县志》卷2:“永兴集、朦胧镇均治西南四十五里。朦胧在射阳湖南岸,昔为巨镇,今废。与永兴集临湖相望。”②即今安徽颍上县西北五十里新集镇。清光绪《颍上县志》

  • 涧河

    ①在今北京市延庆县南。《方舆纪要》 卷17延庆州: 涧河在 “州南三十里,源出八达岭,岭东四里有青龙桥,涧河经其下,东南流入居庸关,达昌平州界,入于榆河”。②在今山西榆次市南。《清一统志·太原府一》:

  • 大伾山

    一作九曲山。 “伾”或作“岯”、 “邳”。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汜水镇西北一里。《尚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孔传:“山再成曰伾。”《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成皋大伾山下,……济沇之水与荧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