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路
元改鄜延路置,属陕西行省。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黄龙、宜君等县以北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明改为延安府。
蒙古改延安府置,治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宜君、黄龙等县以北,宜川、吴堡、府谷等县以西,葫芦河下游和白于山以东,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和乌审旗等地。明复改为府。
元改鄜延路置,属陕西行省。治所在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黄龙、宜君等县以北及内蒙古伊克昭盟地。明改为延安府。
蒙古改延安府置,治肤施县(今陕西延安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宜君、黄龙等县以北,宜川、吴堡、府谷等县以西,葫芦河下游和白于山以东,及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伊金霍洛旗和乌审旗等地。明复改为府。
①春秋陈邑。在今河南淮阳县北。《诗经·陈风·防有鹊巢》:“防有鹊巢,邛有旨苕。”传曰:“防,邑也;邛,丘也。”《续汉书·郡国志》:陈国陈县注引《博物记》:“邛地在县北, 防亭在焉。”②春秋时莒邑,后入
①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东。势极高峻,周围百余里。为滇黔通道。上有关索庙。据明王士性《黔志》:“关索岭,贵州极高峻之山,上设重关,挂索以引行人,故名关索。”另据《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 说:“
1924年日本占领期间置,属高雄州。治所即今台湾省高雄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设高雄市,为台湾省辖市。在台湾省本岛西南部。是台湾第二大城市。北、东、南为高雄县境所包,西临台湾海峡南口。面积153
即 “土伯特” 的异译。指西藏及其附近地区。为西藏之别称。又作图白忒、退摆特。为唐代吐蕃之音变。近代外语中对西藏之称谓为Tibet,The-bet,Tobut等源此。清代西藏之别称。又作土伯特、退摆特
在今陕西府谷县北五十里木瓜园乡。《清一统志·榆林府二》:木瓜园堡“即明初木瓜园砦,成化十六年改置堡,二十三年展筑中城。宏治十四年增新城。城在山上,周三里有奇,边垣长三十三里。今有守备分防”。
清道光二年 (1822) 置,属绥定府。治所即今四川城口县。《清史稿·地理志》 城口厅: “西:城口山,厅以此名。” 1913年改为城口县。清道光元年(1821年)析原太平直隶厅城口地置,治今重庆市城
即今贵州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三十里黄果树镇。其东有著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清李宗昉 《黔记》 称: “黔中多黄菓树,即柑也。” 镇以此名。
在今江苏吴县西南。《隋书·刘元进传》:大业九年 (613) 刘元进作乱,王世充败元进于吴,“坑之于黄亭涧,死者三万人”。《方舆纪要》 卷24苏州府长洲县 “横山” 下: “黄亭涧长数里,深阔数丈。”在
在今云南永平县西南博南山。《方舆纪要》卷118永平县:丁当丁山关“山路峻险,置哨守于此”。
隋开皇十三年(593)升大牢镇置,属资州。治所在今四川荣县西。《元和志》卷33应灵县:大牢县“县界有大牢溪, 因取为名”。唐武德六年(623)荣州自公井县移治于此。天宝元年(742)改为应灵县。古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