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山
一名石城山。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元丰九域志》卷7:平泉县“有平泉山”。《舆地纪胜》卷145简州:石城山,“《皇朝郡县志》云:一名平泉山”。
一名石城山。在今四川简阳市西南。《元丰九域志》卷7:平泉县“有平泉山”。《舆地纪胜》卷145简州:石城山,“《皇朝郡县志》云:一名平泉山”。
北宋改岐平县置,属奉国县。即今四川苍溪县东北一百里岐坪镇。
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荆山应在今陕西境内。但后人亦有人认为在此者。《元和志》 卷6湖城县: “荆山,在县南。即黄帝铸鼎之处。” 《明一统志》卷29河南
即今江西丰城市东南槎水。《寰宇记》 卷106洪州丰城县: 槎溪 “在县南八十里。源出猴峰山,西折经黄金桥入文江,过黄沙,历乌石冈,随地筑堰三十余所,利灌溉。晋范太守宁得灵槎于白石墓,故以名溪”。
两汉时代东沃沮(南沃沮)与北沃沮之合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道;北沃沮在今吉林东南部珲春市一带。《后汉书·东夷传》:“东沃沮在高句骊盖马大山之东,东溟大海,北与挹娄、夫余,南与貊接。……
在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内,为南薇滩东侧的暗沙。水深约8米。1935年公布名称为阿利那滩。1947年改名奥南暗沙。
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北。为唐代鄯城县 (今青海西宁市) 至吐蕃逻些城 (今西藏拉萨市) 交通要道之一。《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鄯城: “自振武经尉迟川、苦拔海、王孝傑米栅,九十里至莫离驿。”在今青海省共和
即今广东平远县(大柘镇)。清同治《广东图说》卷91平远县:大柘乡在“城(今仁居镇)东南八十里”。1954年平远县由仁居镇迁治于此。
在今湖北保康县北。清溪河注入南河处。《清一统志·郧阳府》: 洞庭庙店 “在保康县东北四十里”。
即今吉林松花江支流辉发河。《金史·纥石烈胡剌传》: “纥石烈胡剌,晦发川唵敦河人。”
即比阳县。西汉置,属南阳郡。治所即今河南泌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