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平桥镇

平桥镇

即今江苏淮安市东南平桥镇。《清一统志·淮安府二》:平桥镇“在山阳县南五十里。枕堤跨河,田畴沃美,帆樯驿络,为淮甸门户”。


(1)在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部。面积48平方千米。人口4万。镇人民政府驻平桥,人口 7700。宋代村民在平河上架桥称平河桥,以桥名村,后简称平桥。1950年设平桥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86年置镇。产稻、小麦、棉花、油菜籽。有建材、印刷、农机等厂。每年三月初一逢庙会商贾云集。特产“平桥大糕”、“平桥豆腐”。淮扬公路经此。(2)在江苏省溧阳市东南部、宜溧山地西部。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2.1万。镇人民政府驻平桥,人口 2800。古时有石板桥名平桥。镇以桥名。1949年为中芳乡,后改山丫乡。1958年因建沙河水库迁今址,改名平桥公社。1983年改平桥乡,1995年改镇。南有青峰山,西有伍员山,东为长山,北为丁山岭,境西北有沙河水库。有江苏省第一座浆砌拱形石坝,泄洪时水流落差22米,蔚为壮观。产稻、小麦、油菜籽、竹木、板栗、茶叶、蚕茧等。有机械、造纸、采矿、制茶等厂。镇广公路经此。(3)在浙江省天台县西部。面积98.7平方千米。人口6.9万。镇人民政府驻平桥,人口 6650。旧名平头潭,以水潭得名。平镇之名或渊此。镇有平桥,故亦称平桥。昔为台州著名集镇,与杜桥、路桥齐名。1950年为平镇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为乡,1985年置镇,1992年改名平桥镇。产稻、柑橘、蚕茧等。有筛网、滤布、竹器、棕线等厂。商贸旺盛,有牧畜、木材、筛网、小商品等专业市场。公路通县城。为元末明初文学家徐一夔和现代散文家、烈士陆蠡故里。(4)在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东南部。区人民政府驻地。面积120平方千米。人口8.1万。镇人民政府驻平桥,人口7.2万。明代村西南建有平面小桥,称平桥,村因桥名。1961年信阳县人民政府从信阳市区迁此。1970年设平桥镇。产小麦、稻等。特产“信阳毛尖茶”。有发电、化肥、磷肥、冶炼、啤酒、火柴、陶瓷、建材等厂。京广铁路、312国道经此。名胜古迹有明将王竹里墓等。(5)在重庆市武隆县西部。面积54.4平方千米。人口1.23万。镇人民政府驻平桥场,人口 1400。清嘉庆年间,因乡人在杩杨溪上修一石拱桥,平桥场由此得名。1930年置白顺镇。1951年改镇为乡。1992年撤乡建平桥镇。产稻、玉米、小麦、甘薯。有煤炭、大理石加工、水电站等业。涪南公路经此。


猜你喜欢

  • 平蛮县

    ①东晋改平夷县置,为平蛮郡治。治所在今贵州毕节市境。南朝梁末废。②唐武德三年(620)置,为羁縻充州治。治所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南。后废。古县名。(1)东晋以平夷县改名,治今贵州省毕节市境。为平蛮郡治。南

  • 东巴县

    亦作巴东县。唐天宝元年(742)改太平县置,属始宁郡。治所在今四川通江县东一百四十里洪口镇。《寰宇记》卷140通江县:废东巴县“以处巴江之东为名”。乾元元年(758)属璧州。北宋乾德四年(966)废入

  • 蓝乡

    ①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六十里。《续汉书·郡国志》: 东海郡昌虑县 “有蓝乡”。刘昭注以为即 《左传· 昭三十一年》 “邾黑肱以滥来奔” 之“滥”。②在今河南新野县东。《后汉书·齐武王縯传》:王莽地皇三年

  • 惩非镇

    北宋置,属犍为县。在今四川犍为县西南二十里清溪镇。大中祥符四年 (1011) 曾徙犍为县治此。

  • 大板镇

    即今内蒙古巴林右旗驻地。清初以来为巴林右旗驻地。乾隆十九年(1754)迁治今巴林右旗北五十里沙巴尔台苏木。1912年复迁回大板镇。“大板”,蒙古语称“伊和板生”,意为大房子。(1)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

  • 南台 (臺) 潭

    在今江西南丰县南。《方舆纪要》卷86建昌府南丰县: 南台潭 “在县南旴水中,深险不测,舟行上下多覆溺之虑”。《清一统志·建昌府一》: 南台潭 “在南丰县南南台山下。一名塔下潭。水流最为险急”。

  • 弘农宫

    隋大业初置,在今河南三门峡市西陕县老城。《隋书·地理志》 河南郡陕县:“大业初(陕)州废,置弘农宫。”《隋书·杨玄感传》:“玄感遂释洛阳,西图关中……至弘农宫。”唐改名陕城宫、避暑宫、芳桂宫。弘道元年

  • 城隍港

    即今湖北汉川县西南十六里城隍镇。清光绪 《湖北全省分图》: 汉川县西南有城隍港。

  • 明光县

    1933年1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连城县改名,治连城县城 (今福建连城县)。为纪念福建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兼中共连城县委书记李明光烈士而命名。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国民党政府复名连城县。旧县名。中央苏区

  • 云梯庵

    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大方山,为七十二庵之一。位于发汗岭之上,建于断岩绝壁间,如半山之巢,极为险峻,相传为明万历初太监冯保修建。自山脚凿石为磴,攀铁索而上,高约200级,踏脚升高如入云霄,故名云梯,云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