嵑山
俗名茅山。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清 《日下旧闻考》 卷 142 引 《平谷县志》 曰: “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峰峦峭峻,林谷深邃。有双泉寺,金明昌中建。” 今寺已不存。旧址有 “大金明昌四年” 《重建双泉院碑》 残石; 另有一块汉白玉碑首,碑额为 “嵑山双泉禅寺碑石” 八字。
俗名茅山。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四十里靠山集北。清 《日下旧闻考》 卷 142 引 《平谷县志》 曰: “嵑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峰峦峭峻,林谷深邃。有双泉寺,金明昌中建。” 今寺已不存。旧址有 “大金明昌四年” 《重建双泉院碑》 残石; 另有一块汉白玉碑首,碑额为 “嵑山双泉禅寺碑石” 八字。
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唐河县一带。《战国策·楚策三》: 苏子谓楚王曰,“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荀子·议兵篇》: “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坚如金石,宛巨铁釶。惨如蠭虿,然而兵殆于垂沙,唐蔑死。”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中孤山下。宋《淳祐临安志》卷8:“孤山僧慧勤,尝游六一先生欧阳公之门,东坡守郡日,见讲堂之后孤山之址,有泉枉然,甚白而甘, 因名曰六一泉, 以表思公之意。”
唐南诏置,治所在通海城 (即今云南通海县)。辖境约当今云南通海县以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大部及越南部分地区。宋大理废。南诏置,治通海城(今云南通海县附近)。宋大理时改置秀山郡。蒙
在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寰宇记》卷110临川县:连樊溪“甘渚《临川记》云,东兴人家曾以甑渍井中,乃流出连樊溪。甘渚以得之”。《明一统志》卷54抚州府:连樊水“在府城西北五里。源出连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
明置,属沈阳中卫。即今辽宁沈阳市西北平罗镇。明《辽东志》卷3:平虏堡“地势平漫,临境上蒲河屯可按伏”。
一作平虏卫。明成化十七年(1481)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山西大同市。嘉靖中移治老军营(今朔州市平鲁区西北五十五里平鲁城镇)。清雍正三年(1725)改平鲁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今云南鹤庆坝子。辖境约当今云南鹤庆县大部地。吐蕃废。
①即今吉林辉南县南辉发河支流三统河。《清一统志:吉林一》:图们河“在(吉林)城南五百里。又三屯河在城南四百八十里。源俱出纳噜窝集,东北流会雅吉善河为辉发河”。②亦名罗克伦河。在今新疆昌吉市西。清徐松《
①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分东胜卫置,属山西行都司。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城关镇(旧托克托县)。永乐元年(1403)移治北直隶遵化县(今河北遵化市),属后军都督府。明末废。②明永乐元年(1403)
隋开皇三年 (583) 置,属鄜州。治所即今陕西富县。《元和志》 卷3洛交县: “洛水之交,故曰洛交。” 大业三年 (607) 为鄜城郡治。不久改为上郡治。唐复为鄜州治。元省入鄜州。古县名。隋开皇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