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陵
①唐德宗李适的陵墓。在今陕西泾阳县北安吴村附近。《新唐书·地理志》 云阳县: “崇陵在北十五里嵯峨山。”
②清德宗光绪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
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北之嵯峨山。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据旧志载崇陵封内40里,可知范围之大。陵冢高凸于山环水抱的山坳中,全用方形和长方形青石块叠砌,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栓板,浇灌生铁汁,颇为坚固。原来陵园四门,均有石刻,现南门有华表、天马、鸵鸟、石人、石马等,多残破不全。陵墓曾被盗掘,但陵冢山势、水形和石刻,仍雄伟壮观。
①唐德宗李适的陵墓。在今陕西泾阳县北安吴村附近。《新唐书·地理志》 云阳县: “崇陵在北十五里嵯峨山。”
②清德宗光绪之陵。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永宁山下。
在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北之嵯峨山。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据旧志载崇陵封内40里,可知范围之大。陵冢高凸于山环水抱的山坳中,全用方形和长方形青石块叠砌,石块凿出凹槽,卡有铁栓板,浇灌生铁汁,颇为坚固。原来陵园四门,均有石刻,现南门有华表、天马、鸵鸟、石人、石马等,多残破不全。陵墓曾被盗掘,但陵冢山势、水形和石刻,仍雄伟壮观。
即今山东胶南市南琅邪山东南海中斋堂岛,去岸五里。《方舆纪要》 卷35诸城县: “琅邪山东南五里海中有斋堂岛。其上平地可千余亩,多土少石,甚肥饶,产紫竹、黄精、海枣。元时海运漕舟经舶处也。” 《清一统志
亦作徐公浦镇。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南四十里徐公桥镇村。北宋郏亶谓古人治水每五里、七里为一纵浦,徐公浦即其一。镇在徐公浦西岸,因河得名。
在今山西天镇县北四十八里保平堡村。《方舆纪要》 卷44大同府: 保平堡 “嘉靖二十五年设,隆庆六年增修,周一里有奇。……嘉靖三十七年,寇由此入犯,亦备御要地”。
北宋置,属福津县。即今甘肃武都县东南福津沟。(1)古镇名。(1)北宋置,即今甘肃省礼县北固城。(2)北宋置,在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南。(2)今镇名。(1)在河北省故城县东部、卫运河北岸。面积52.1
北宋置,属萍乡县。即今江西萍乡市东七十里宣风镇。宋时曾于此置宣风驿,后废。明万历十三年 (1585) 又因废驿旧址置宣风公馆。《方舆纪要》 卷87萍乡县: 宣风镇 “东西凡三里,为水陆之冲”。(1)在
在今陕西三原县西北三十里。《史记·秦本纪》:“与晋战于石门。”《正义》引《括地志》:“尧门山俗名石门,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三里。上有路,其状若门,故老云尧凿山为门,因名之。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改沅州路置,属湖广行省。治所在卢阳县(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明洪武九年(1376)改为沅州。清乾隆元年(1736)复升沅州府。1913年废。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
明洪武二年(1369)改永平路置,属北平行中书省。治所在卢龙县(今河北卢龙县)。辖境相当今河北省长城以南的陡河以东地。洪武四年(1371)改为永平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元永平路置,治卢龙县(今
全称应为广宁前屯卫中前千户所城。明《辽东志》卷2:中前所城“周围二里二百六十九步,高三丈,池深一丈,阔二丈,周围四里三百步,南门一座,宣德三年指挥叶兴建”。《清一统志·锦州府二》:中前所城“在宁远州西
明置,属广元县。在今四川广元市东北一百三十里宣河乡。《方舆纪要》 卷68广元县: 神宣驿,“正德十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志》 云: 此为秦蜀之要冲,西南朝贡之通道”。清乾隆二十一年 (1756)置巡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