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峰
即今福建泰宁县西北峨眉峰。《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泰宁县: 峨眉峰 “在县北五十里。周围数十里,高数千丈。类蜀之峨眉”,故名。
在福建省泰宁县西北部。属杉岭。由凝灰岩、安山岩构成。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714米。因山势陡峭,奇秀可比美四川峨眉山而得名。林木繁茂,多珍稀树种。海拔630~1100米。有纯杉林分布。产中药材,有华南虎等珍稀动物。
即今福建泰宁县西北峨眉峰。《方舆纪要》卷98邵武府泰宁县: 峨眉峰 “在县北五十里。周围数十里,高数千丈。类蜀之峨眉”,故名。
在福建省泰宁县西北部。属杉岭。由凝灰岩、安山岩构成。西北—东南走向。主峰海拔1714米。因山势陡峭,奇秀可比美四川峨眉山而得名。林木繁茂,多珍稀树种。海拔630~1100米。有纯杉林分布。产中药材,有华南虎等珍稀动物。
北宋熙宁五年 (1072) 升通城镇置,属鄂州。治所即今湖北通城县。南宋绍兴五年(1135) 废。十七年 (1147) 复置。元属武昌路。明属武昌府。民国初属湖北江汉道。1932年直属湖北省。在湖北省
在今湖南桂阳县南八十里。《舆地纪胜》 卷61桂阳军: 晋岭 “晋时出银,因以为名”。
明置,属盐井卫。在今四川盐边县西北岩口彝族乡。《方舆纪要》卷74盐井卫“土功堡”条内:“《志》云:卫西二百八十里旧有古得关,为戍守处。”光绪《盐源县志》卷2:古得关“在县西南二百八十里。地名岩口,为山
亦名五将山、冯山。在今陕西礼泉县北三十里。宋敏求 《长安志》 卷16醴泉县: “武将山在县西北五十里。” 唐宝应元年 (762) 肃宗葬于此,名建陵。
即袁江。在今江西宜春市北。《明一统志》卷39袁州府:秀江“在府城北门外。其源发萍乡县罗霄山,东流至此,澄湛深碧,至宜春县夹洲成滩,出分宜县钟山峡下,至新喻县,过临江而合赣江”。
一名延津。在今河南卫辉市东古黄河畔。《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石勒之袭刘曜,途出于此。以河冰泮为神灵之助,号是处为灵昌津。”黄河重要渡口之一。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本名延津,十六国后赵
在今湖北鄂州市西。《方舆纪要》 卷76武昌县: “烂泥铺在县西。正德中,‘贼’ 刘六等聚乱处。”
北宋置,在今福建将乐县西南白莲乡。元至元初改为白莲站,明初改为白莲驿。北宋置,即今福建省将乐县西南白莲。元至元初改白莲站。
在今陕西洛南县西。出玄扈山。《山海经·中山经》:“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寰宇记》卷141引《河图·玉版》 云:“仓颉为帝南巡狩,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古水
在今四川会理县南十里。《元史·地理志》:“武安州,蛮称龙泥城。”十七年(1280)改为武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