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峨眉山

峨眉山

①在今山西新绛县南。《方舆纪要》 卷41绛州: 峨眉山 “在州南十里。《志》 云,山迤逦连闻喜、夏、猗氏、临晋、荣河诸县界,西抵黄河,东抵曲沃西境,亦曰峨眉坡,亦曰峨眉原,即中条之坡阜也”。

②即峨岭。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南二里。

③又名牙门山、峨嵋大山、大峨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十三里。《太平御览》 卷166引 《益州记》 云: “峨眉山,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 左思《蜀都赋》: “抗峨眉之重阻。” 东晋常璩 《华阳国志·蜀志》: 南安县 “南有峨眉山,山去县八十里,《孔子地图》 言有仙药,汉武帝遣使者祭之,欲致其药,不能得”。唐、宋以来成为佛教胜地。著名寺院有报国寺、万年寺、洪椿坪寺、洗象池等。山势南北绵延曲绕,巍峨秀丽,主峰万佛顶海拔3098米。群峰叠嶂簇翠,悬崖深壑险峻,飞瀑溪流环旋,素有 “峨眉天下秀” 之美誉。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山西五台山并称为佛教四大名山。


(1)古称蒙山,又称门牙山、胜峰山。《太平御览》:峨眉山“两山相对,望之如峨眉”。故名。在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系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山总称。通常专指大峨山。为断块山,南北走向,东陡西缓。主峰万佛顶(3098米),其余高峰有金顶(3060米)、千佛顶(3045米)等。地层较完整,自然垂直分带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景色雄秀,有“峨眉天下秀”之誉。在金顶可观云海、日出、佛光、神灯四大自然景观。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传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寺庙众多,创建于东汉,唐、宋以后日趋兴盛,至明、清极盛。主要有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洗象池、万年寺、金顶等。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见“天门山(2)(1)”。

峨眉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光安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西安县置,属驩州。治所在今越南义静省西北香山附近。大业初属日南郡。后废。唐武德五年(622)复置,为源州治。贞观后废。古县名。隋开皇十八年(598年)以西安县改名,治今越南河静

  • 石牛

    在今广东云浮市西高村东北。《明史·陈璘传》:万历中,副总兵陈璘“会他将朱文达攻破石牛、青水诸巢”,即此。在今广东省云浮市西高村东北。明万历中,官军攻破石牛、青水诸穴,即此。

  • 江夏郡

    ①西汉高帝六年(前201)置,治所在西陵县(今湖北新洲县西二里)。《汉书·地理志》 注:“应劭曰: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夏。”辖境约当今湖北钟祥市、潜江市、嘉鱼县、蒲圻市以东,红

  • 令鲜水

    ①当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或陕西定边县一带。《后汉书·段颎传》:建宁元年(168)颎将兵讨羌,“颎急进,与(田)晏等共追之于令鲜水上。颎士卒饥渴,乃勒众推方夺其水,虏复散走。颎遂与相连缀,且斗且引,及于

  • 第一河

    即今山西蒲县南之昕水河。源于县东北,南流至乔家湾西折入黄河。《方舆纪要》 卷41蒲县:第一河 “在县城西。源出赵城县之七佛峡,流经此,又西至大宁县界,入于大河。以山溪众水所宗,因名”。

  • 卢滩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礼乐滩。1935年命名卢滩。1947年改名礼乐滩。

  • 长城岭

    ①在今山东章丘市南,接莱芜市界。《方舆纪要》卷31章丘县:长城岭,“《志》云:岭间有古长城,昔齐宣王所筑,以御楚寇,西接平阴,东距大海”。②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八十里。《水经·汶水》:“汶水出朱虚县泰山

  • 铁裹门

    一作铁里 (裏) 门。在今山西阳高县东北镇门堡北。《明史·翁万达传》: “寇数万骑犯大同中路,入铁裹门,故总兵官张达力战却之。”

  • 凉水井

    在今湖南保靖县西南,接花垣县界。清严如熤 《苗疆险要考》 谓 “崇山复冈,径崎岖,中有小坪,颇为平坦”。(1)在今湖北省来凤县西南酉溪水西岸。清时屯兵戍守。(2)在今湖南省保靖县西南。清置千总驻防。

  • 香炉岭

    又名玉冠山。在今贵州清镇市西。《清一统志·安顺府》: 香炉岭 “山峰陡峻,形如古鼎,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