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山
①一名小峨嵋山。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三十五里。《清一统志·汝州》: 小峨眉山 “相传宋苏轼在汝州见之,以其形类蜀之峨嵋,故名”。元至正中建三苏祠于山上。
②亦作蛾嵋山。在今广西崇左县东。《清 一统志·太平府》: 蛾嵋山 “在崇善县东三里。屹立云表”。
③亦作峨眉山。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西晋左思 《蜀都赋》: “抗峨眉之重阻。”
①一名小峨嵋山。在今河南郏县西北三十五里。《清一统志·汝州》: 小峨眉山 “相传宋苏轼在汝州见之,以其形类蜀之峨嵋,故名”。元至正中建三苏祠于山上。
②亦作蛾嵋山。在今广西崇左县东。《清 一统志·太平府》: 蛾嵋山 “在崇善县东三里。屹立云表”。
③亦作峨眉山。即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西晋左思 《蜀都赋》: “抗峨眉之重阻。”
①即今辽宁康平县北太平街。《清史稿·地理志》康平县:“旧设铺司三:东南吴家店入开原,东小塔子入(昌图)府,北太平街接科尔沁。”②在今云南盈江县西南二十里,为太平乡驻地。洪宪元年(1916) 《最新大中
一作东坪市。即今湖南安化县驻地东坪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安化县图:县(旧治在今县东南梅城镇)西北有东平市。1951年安化县迁治于此。
在今湖南岳阳市北。《资治通鉴》:五代唐天成三年(928),“吴右雄武军使苗璘、静江统军王彦章将水军万人攻楚岳州,至君山,楚王殷遣右丞相许德勋将战舰千艘御之……乃潜军角子湖,使王环夜帅战舰三百屯阳林浦,
即朱家曲镇。在今河南尉氏县西南朱曲乡。《清一统志·开封府二》 引《旧志》:“洧水于此回曲而东, 因名。”在河南省尉氏县西南部。面积54平方千米。人口4.8万。镇人民政府驻朱曲,人口 3600。因村在河
在今山东文登市西北四十八里,为昆嵛山群峰之一 。一石高3米,长4.5米,刻“圣经山”三大字;一石高5米,长15.6米,状如卧碑,形似新月,俗称“月芽石”。随阳面之凹,刻老子《道德经》经文——《道经》和
在今江苏南京城汉西门外。杨吴始建,明初改建。因汉西门明称石城门,故名石城桥。《清一统志·江宁府》:石城桥“在江宁县西石城门外,跨城濠。本朝康熙十八年修”。
三国蜀汉延熙中置,属益州。治所在南广县(今四川筠连县西南)。后省。东晋李汉成汉时复置,领四县。辖境相当今四川筠连、珙县、兴文及云南盐津、彝良等县地。南朝宋属宁州。梁以后废。三国蜀延熙年间置,治南广县(
在今山东高唐县西南清平镇。《宋史·地理志》 大名府清平县: “熙宁二年,又割博平县明灵砦隶焉,本县移置明灵。” 《齐乘》: “清平县,旧治在县西四十里清平镇。元丰间漯河决,坏城,徙治明灵砦,即今治也。
①《禹贡》九河之一。《尔雅·释水》郭璞注以为“河势上广下狭,状如马颊”,故名。《方舆纪要》卷34高唐州载:“亦名旧黄河。 自直隶开州(今河南濮阳),流经朝城县及莘县、堂邑、观城、清平县界, 又历夏津县
东汉改安成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东南七十里北胡。三国魏改为安城县。为豫州治。西晋改安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