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
①即今江西峡江县之赣江。《方舆纪要》卷87临江府峡江县: 峡江 “在县治 (今巴邱镇)南,即赣江也。自吉水县流入境,经城南而东北出,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
②亦名锁江。指今四川、湖北间长江三峡河段。两岸高岩峻璧,耸入霄汉,其中如削,秋夏水泛,峡流百里,波涛汹涌,舟人为之恐惧。《宋史·孟氏世家》:乾德三年(965),后蜀主孟昶“乃举族与官属峡江而下,至江陵”。
指流经重庆、湖北二省市间长江三峡段之长江。
①即今江西峡江县之赣江。《方舆纪要》卷87临江府峡江县: 峡江 “在县治 (今巴邱镇)南,即赣江也。自吉水县流入境,经城南而东北出,入新淦县界。江流峻急,势如三峡,故有峡江之名”。
②亦名锁江。指今四川、湖北间长江三峡河段。两岸高岩峻璧,耸入霄汉,其中如削,秋夏水泛,峡流百里,波涛汹涌,舟人为之恐惧。《宋史·孟氏世家》:乾德三年(965),后蜀主孟昶“乃举族与官属峡江而下,至江陵”。
指流经重庆、湖北二省市间长江三峡段之长江。
①即邘。西周封国。在今河南沁阳市西北邘邰村。春秋为周邑。《左传》: 定公八年 (前502) 二月,“刘氏伐盂,以定王室”。②一作唐盂。春秋宋地。在今河南睢县西北。《春秋》: 僖公二十一年 (前639)
一作聂当谿、日噶牛、日噶努布宗。即今西藏曲水县东北聂唐。
又名彝休湖、阳宗湖。即今云南宜良、澄江、呈贡三县间之阳宗海。元至清称明湖。《元史·地理志》 阳宗县: “在本路西北 (按,婴为东北),明湖之南。” 《清一统志·澂江府》: 明湖“在河阳县东北。一名彝休
即文翁学堂。在今四川成都市文庙前街第四中学处。《宋史·蒋堂传》:“庆历初,诏天下建学。汉文翁石室在孔子庙中,堂因广其舍为学宫,选属官以教诸生,士人翕然称之。”即此。
①即今河北隆尧县东之北澧河。《方舆纪要》卷14隆平县:沣水在“县东十里。自顺德府任县流经县界, 又东北与沙河合,注于胡卢河。嘉靖十六年,以故流壅塞,更加疏浚,谓之新沣河……《志》云:县城下有沣水渠,唐
①在今北京市宣武区三庙街西。始建于辽清宁八年(1062)。金熙宗时改为驸马宫。明景泰二年(1451)重建,复名竹林寺。②东晋大兴四年(321)建,即今江苏镇江市南郊磨笄山下鹤林寺。《宋书·戴顒传》:元
①亦作北巴郡。东晋末置,属梁州。治所在阆中县(今四川阆中市)。南朝宋辖境相当今四川阆中、苍溪、南部、南充、西充等市县地。西魏废帝二年(553)改为盘龙郡。②南朝宋元嘉十二年(435)侨置,属益州。治所
在今河南沈丘县南老城南二里。旧产乳香,故名。明置巡司于此。
即今江苏昆山市西北十八里巴城镇。元名高墟村,置巴城巡司于此。后徙县西真义镇(今正仪镇)。清改名为巴城镇。《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昆山县:巴城镇“西枕巴城湖及七鸦浦,又西南通傀儡、阳城诸湖,盐徒往往出没
在今山东沂水县北沭水北岸。《续汉书·郡国志》:琅邪国东莞“有邳乡”。《水经·沭水注》:“沭水出琅邪东莞县西北山……东南流径邳乡南,南去县八十许里,城有三面,而不周于南,俗谓之半城。”《清一统志·沂州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