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山南东道

山南东道

①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山南道置,为十五道之一。治所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相当今四川长寿、垫江、万县和陕西紫阳、石泉、宁陕等县以东,河南泌阳、桐柏和湖北随州、京山、沔阳和洪湖以西,秦岭、伏牛山以南、长江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废。但作为地区名直至五代。

②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升襄阳防御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市襄阳城)。领襄、邓、隋、唐、安、均、房、金、商九州。宝应元年(762)金、商两州隶京畿。贞元元年(785)邓州隶东都畿。三年(787)增领复州,十年(794)安州隶奉义军节度。元和十年(815)置唐、隋、邓三州节度使。十二年(817)唐、隋、邓三州还隶山南东道。会昌四年(844)废, 同年复置。文德元年(888)号忠义军节度使。天祐三年(906)复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北宋初废。


(1)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山南道东部置,为全国十五道之一。采访处置使治襄州(治今湖北襄樊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秦岭、华山以南,汶水河、子午河、大巴山和重庆市万州区、垫江、梁平县一线以东,河南省伏牛山、桐柏低山丘陵以西,自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至湖北省洪湖市长江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废。(2)唐方镇名。至德二载(757年)升襄阳防御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治襄州。领襄、邓、隋、唐、安、均、房、金、商九州。宝应元年(762年)金、商两州隶京畿。贞元元年(785年)邓州隶东都畿。三年增领复州,十年安州隶奉义军节度。元和十年(815年)置唐、隋、邓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唐、隋、邓三州还隶山南东道。会昌四年(844年)废,同年复置。文德元年(888年)号忠义军节度使。天祐三年(906年)复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北宋初废。


猜你喜欢

  • 毕镇

    即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毕克齐的简称。或作毕七沁。蒙古语意为写字的人或文书。清范昭逵《从西纪略》载:“毕七沁,犹华言能书者。传言,元太后命汉官写经,年久不归,安土于此。今人毕其后。蒙古以物名地,率多类此

  • 婆兮乡

    即今云南华宁县东三十四里盘溪镇。清光绪 《皇朝中外一统舆图》: 宁州 (今华宁县) 东有婆兮乡。

  • 古浪县

    清雍正二年(1724)改古浪千户所置,属凉州府。治所即今甘肃古浪县。民国初属甘肃甘凉道。1927年直属甘肃省。在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段,东北邻内蒙古自治区。属武威市。面积 5287 平方千米。人口3

  • 文渊阁

    在今北京市故宫东华门内。明建,清移至文华殿北。清《日下旧闻考》卷12:“乾隆三十九年,命于文华殿后规度方位所宜,创建文渊阁,用贮四库书籍凡三万六千册。”

  • 阿劳江

    在今越南河内市东南海兴省绵江一带。当今太平江或其支流。《旧唐书·地理志》 安南都督府:“东至朱鸢县界小黄江口水路五百里,北至朱鸢州阿劳江口水路五百四十九里。”

  • 绥山县

    隋大业十一年 (615) 招慰生僚置,属眉山郡。治所在今四川峨眉山市东南四十里。《元和志》卷31绥山县: “招慰生僚,立以为县,因山为名。”唐武德元年 (618) 属嘉州,天宝元年 (742) 属犍为

  • 河间郡

    ①西汉高帝置,治所在乐成县 (今河北献县东南十六里)。文帝二年 (前178) 改为国。三国魏改为郡,治所在乐城县 (今献县东南)。西晋复为国。北魏又改为郡,移治武垣县 (今河北河间市南)。隋开皇初废。

  • 鼎鼻山

    ①在今四川仁寿县南。《方舆纪要》 卷53隆州: 鼎鼻山“在仁寿县南一里。其山隆起,又曰隆山,州盖以此得名”。②亦名打鼻山。在今四川彭山县南。《隋书·地理志》: 彭山县有鼎鼻山。《元和志》 卷32彭山县

  • 邦水河

    一名剑河。在今贵州都匀市西。《方舆纪要》卷121都匀府:邦水河“自邦水司流入,南流为都匀河”。

  • 乌竹岭

    在今浙江东阳市东北。《方舆纪要》卷93东阳县:乌竹岭“在县东北四十里。逶迤数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