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什哈山
一名龙潭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清一统志·吉林一》:尼什哈山“周十里,高三百步。其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一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尼什哈者,国语(满语)谓小鱼也。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 山因以名。四面陡壁,西北有车道,盘旋而上至其颠。杂树交荫,希见阳景。南行百余步,路旁有一池,石砌,相传谓鲫鱼池。北有龙潭,周五十余步,水色深碧,雨不溢,旱不减”。
一名龙潭山。在今吉林省吉林市东十二里。《清一统志·吉林一》:尼什哈山“周十里,高三百步。其上有城,周二里。城西一井,木一其中。旁有鲫鱼池三,石砌”。光绪《吉林通志》卷18:尼什哈山“尼什哈者,国语(满语)谓小鱼也。山之东北有河出小鱼, 山因以名。四面陡壁,西北有车道,盘旋而上至其颠。杂树交荫,希见阳景。南行百余步,路旁有一池,石砌,相传谓鲫鱼池。北有龙潭,周五十余步,水色深碧,雨不溢,旱不减”。
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南楼观镇。《水经·渭水注》:就水“出南山就谷,北径大陵西,世谓之老子陵,……就水又北流注于渭”。《方舆纪要》卷53盩厔县:老子陵“在县东三十里。一名石楼山,又名楼观山。旧有尹先生草楼,
在今山东广饶县东北五十里高家港。《水经·淄水注》:“淄水入马车渎乱流,东北径琅槐故城南,又东北径马井城北,与时渑之水互受通称,故邑流其号,又东北至皮丘坑入于海。”《方舆纪要》卷35乐安县“马车渎”条引
即今台湾台北县北三芝乡驻地。因滨海有港湾可通商,亚于基隆,遂有此名。本台湾土著番社名。又作埔头。即今台湾省台北县北三芝乡。因滨海有港湾可通商,亚于基隆,遂有此称。
①南朝梁改定州置,治所在郁林郡布山县(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古城)。隋开皇九年 (589) 平陈后改为尹州。②东魏改定州置,治所在蒙笼城 (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北周改为亭州。(1)南朝梁置,治蒙茏城(今湖北
①唐大历八年(773)置,治所在华亭县(今甘肃华亭县)。《资治通鉴》:唐大历十年(775),“凤翔节度使李抱玉奏破吐蕃于义宁”。即此。②唐乾符五年(878)置,治所在今福建建宁县西里心。后降为永宁镇。
即今新疆吐鲁番市西二十里亚尔乡。其西有交河故城。清宣统 《新疆图志》 卷80吐鲁番厅:雅尔湖 “又名涯儿城。汉车师前王所居。唐交河县治也。河水分流绕城,故号交河”。
①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升武胜场为县,并改名长泰,属泉州。治所即今福建长泰县。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改属漳州。元属漳州路。明、清属漳州府。1913年属福建西路道。1914年属汀漳道。1928
即今甘肃敦煌市南鸣沙山。《隋书·地理志》 敦煌县: “有神沙山。” 《元和志》 卷40燉煌县: “鸣沙山,一名神沙山。”
在今江西修水县东南,与宜丰县互界。《清一统志·南昌府二》:八叠岭巡司“在义宁州南八叠岭。明正统四年置巡司,后废。本朝雍正四年复置”。
明初改元桃温万户府治置,在今黑龙江省汤原县西南大有屯固木纳古城。明《辽东志》卷9:海西东水陆城站有“托温城满赤奚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