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州
清雍正五年 (1727) 析沾益州北部新化里至高坡顶置,属曲靖府。治所即今云南宣威市。民国 《宣威县志稿》: 宣威关 “即今西关,明洪武十三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自永宁来,城乌撒,设关于此,以资镇摄,后人因取为州、县之号”。1913年废为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治今云南省宣威县。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宣威县。属曲靖府。1913年降为宣威县。
清雍正五年 (1727) 析沾益州北部新化里至高坡顶置,属曲靖府。治所即今云南宣威市。民国 《宣威县志稿》: 宣威关 “即今西关,明洪武十三年征南大将军傅友德自永宁来,城乌撒,设关于此,以资镇摄,后人因取为州、县之号”。1913年废为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治今云南省宣威县。辖境相当今云南省宣威县。属曲靖府。1913年降为宣威县。
即今台湾省台北市南景美区。清乾隆初修瑠公圳时,曾建水枧 (渡槽) 跨越景美溪。后在水枧末端附近形成街市,故名枧尾。因枧、景音近,转变为景尾。后又从闽南音雅化为景美。1950年设景美镇。1967年划入台
即今浙江嵊泗县西北海中大戢山。明《郑和航海图》作“大七”。
又名鄂敦他拉、火敦脑儿。在今青海曲麻莱县东北麻多乡境。为黄河散流地面而成浅湖群分布的沙丘,形成一个长约二、三十公里,宽十几公里的积水盆地。《元史·地理志》 河源附录: “河源在土蕃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
①在今安徽阜阳市西北。《晋书·石季龙载记》: 东晋咸康五年 (339),以夔安为征讨大都督,统大军南寇,“夔安进据胡亭,晋将军黄冲、历阳太守郑进皆降之”。②在今湖北安陆市西北。《晋书·石季龙载记》:东
在今云南武定县北境。《方舆纪要》卷116武定军民府:只旧盐井,“《志》云,距州百六十里。又草起盐井,距州二百里,俱产盐,以为民利”。
在今湖南蓝山县西二十里。明置巡司于此。后废。
即今广东德庆县西绿水河。《方舆纪要》卷101德庆州:陆溪在“州西五十里。源出佛子岭,东流三十里入江。水口旧有陆贾庙,因名”。
即今福建金门县东北田浦。明属同安县,置巡司于此。
北宋置,属伊阳县。即今河南栾川县城关镇。熙宁二年 (1069) 改属卢氏县。崇宁三年(1104) 置栾川县于此。金海陵王贞元二年 (1154)废县为栾川镇。
①北宋置,在山东邹平县西北,临小清河。《方舆纪要》 卷31邹平县: “宋明道二年,废淄川临河镇,以避水患。盖是时大河自东平溢入小清河,为东方患也。”②北宋置,属灵州。在今宁夏平罗县境。(1)古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