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郡
隋大业三年 (607) 改袁州置,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唐武德四年 (621) 复为袁州。天宝元年 (742) 又改为宜春郡。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乾元元年 (758) 复为袁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袁州置,治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东,后徙今宜春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宜春、萍乡、新余、芦溪、上栗、分宜等市县及万载县南部一小部分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袁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袁州。
隋大业三年 (607) 改袁州置,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唐武德四年 (621) 复为袁州。天宝元年 (742) 又改为宜春郡。辖境相当今江西萍乡市和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乾元元年 (758) 复为袁州。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袁州置,治宜春县(今江西宜春市东,后徙今宜春市)。辖境相当今江西省宜春、萍乡、新余、芦溪、上栗、分宜等市县及万载县南部一小部分地区。唐武德四年(621年)复改袁州。天宝元年(742年)复为宜春郡。乾元元年(758年)复改袁州。
又作果多城。在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以西十余里。清乾隆 《盛京通志》 卷32: “国语 (满语) 郭多,鱼跃也。(齐齐哈尔) 城西七十里,周围一里。”
①唐武德四年 (621) 置,治所在余姚县(今浙江余姚市)。辖境相当今浙江余姚市大部和慈溪市西部地。七年 (624) 废。②唐武德四年 (621) 置,为姚州都督府治。治所在姚城县 (今云南姚安县西北
①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十三里禹陵。《史记·太史公自序》: “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即此。②在今陕西旬阳县东一百三十里。《清一统志·兴安府二》: 禹穴 “高八尺,深九尺,旁镌 ‘禹穴’ 二字。穴右有
北周保定元年 (561) 置,为洮州洮阳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卓尼县西洮河南岸 (一说即今甘肃临潭县)。唐贞观四年 (631) 移治故洪和城 (今甘肃临潭县东新城),寻废。古县名。北周保定元年(561年)
一名毕店镇。即今河南唐河县东四十四里毕店镇。清乾隆《唐县志》卷1《集镇》:“毕家店,县东四十里。”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同治元年(1862)六月, 太平军自井楼奔向“毕店”。
在今江西铅山县东南。《舆地纪胜》 卷21信州: 鹅湖,“ 《鄱阳记》 云,山上有湖,多生莲荷,一名荷湖山。今以鹅湖著。按,《旧经》 谓昔有龚氏居山傍,所蓄鹅逸于山,长育成群,复飞而下,因谓之鹅湖”。《
春秋时莒邑。在今山东莒县北。《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齐侯还自晋,不入,遂袭莒。门于且于,伤股而退。明日,将复战,期于寿舒。杞殖、华还载甲,夜入且于之隧,宿于莒郊”。杜注:“且于,莒邑。”
即今四川广安县西北西溪河。《舆地纪胜》卷165广安军: 浓水 “出于龙扶速山故县镇,东流入渠江”。《清一统志·顺庆府一》: 浓水,“ 《府志》:浓水即西溪水。源出州北一百二十里蓬州之绵坝,分为二派,南
金置,属盐山县。在今河北黄骅市境。
战国魏邑。在今河南长垣县西北。《战国策·秦策四》: 楚人黄歇说昭王曰: “王又举甲兵攻魏,……拔燕、酸枣、虚、桃人。”古邑名。战国魏邑,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