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日
在今西藏定日县 (协嘎尔) 西一百四十里。为藏南重地。清代称定日汛,有重兵驻防。松筠 《西招纪行诗》 注: “定日汛岔路有三: 一西北行四日至宗喀,自宗喀西南行三日,可抵洛咙边隘; 一西行二日即抵聂拉木边隘; 一南行三日可抵绒辖边隘,此三处边外均与廓尔喀毗连,绒辖在喀达以西,相距路程仅四日,定日一汛,可谓独镇三边。” 原西藏地方政府设定日谿。1960年与协格尔宗合并设定日县,后迁驻协嘎尔。
在今西藏定日县 (协嘎尔) 西一百四十里。为藏南重地。清代称定日汛,有重兵驻防。松筠 《西招纪行诗》 注: “定日汛岔路有三: 一西北行四日至宗喀,自宗喀西南行三日,可抵洛咙边隘; 一西行二日即抵聂拉木边隘; 一南行三日可抵绒辖边隘,此三处边外均与廓尔喀毗连,绒辖在喀达以西,相距路程仅四日,定日一汛,可谓独镇三边。” 原西藏地方政府设定日谿。1960年与协格尔宗合并设定日县,后迁驻协嘎尔。
周代散布在今安徽省庐江、舒城县一带的偃姓诸小国,计有舒庸、舒蓼、舒鸠、舒龙(或作龙舒)、舒鲍、舒龚等国。后多为楚所并。
在今四川资阳市北昆仑乡,为沱江津渡处。《方舆纪要》 卷67资阳县 “资阳镇” 条下: “昆仑渡在县北十五里,雁江津渡处也。”
西汉置,属巨鹿郡。治所在今河北辛集市西南大车城。东汉废。《后汉书· 光武帝纪一》: 更始二年 (24),光武驰赴信都,“先击堂阳、贳县皆降之”。《水经· 浊漳水注》: 斯洨水 “东分为二水,枝津右出焉
唐武则天长寿元年(692)置,治所在今四川康定县境。不久改为米川州。武周长寿元年(692年)置,治今四川省康定县境内。寻改米川州。
一名喀唎水。即叶尔羌河上源。在今新疆莎车县西南。清乾隆 《西域图志》 卷28:哈喇乌苏 “旧音喀喇乌苏,源出叶尔羌城西葱岭中,东流径城东”。即此水。“喀喇乌苏”,意为黑水。
①北周闵帝元年 (557) 置,治所石山郡方义县 (今四川遂宁市)。隋大业三年 (607) 改为遂宁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为遂州。天宝元年(742) 改为遂宁郡。乾元元年 (758) 复为遂州
亦作树枝水。又名首拔河。即今新疆和田、策勒二县境之玉龙喀什河。《魏书·西域传》:于阗 “城东二十里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一名计式水”。
西汉天汉四年(前97)以蜀郡西部置,治所在青衣县(今四川芦山县。一说今名山县北)。辖境相当今四川雅安、芦山、宝兴、天全、荥经、名山等市县地。东汉延光元年(122)改为蜀郡属国。
即唐东都宫城。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中。《新唐书·地理志》 曰: “宫城在皇城北……其崇四丈八尺,以象北辰藩卫,曰紫微城。” 《元河南志》 亦称: “宫城曰紫微城,其城象紫微宫,因以名。”
即今江苏泰兴市西北四十里口岸镇。旧名柴墟镇。宋时泰兴县尝徙治于此。明改口岸镇,置巡司于此。在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西南部。面积70平方千米。人口6.6万。镇人民政府驻口岸,人口1.4万。原名柴墟,明代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