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宕渠县

宕渠县

①西汉置,属巴郡。治所在今四川渠县东北七十四里土溪乡渠江南岸城坝古城。应劭曰: “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故县以是名。” 东汉建安末为宕渠郡治。南朝宋废。

②南朝宋改垫江县置,为东宕渠郡治。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齐为东宕渠僚郡治。梁复为东宕渠郡治。西魏恭帝三年 (556) 改为石镜县。

③南朝宋侨置,为南宕渠郡治。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北。南朝梁废。

④南齐置,为西宕渠郡治。治所在今四川盐亭县西北。西魏改为涌泉县。

⑤南朝梁太清元年 (547) 置,为景阳郡治。治所在今四川营山县东六十里黄渡镇景阳村。《寰宇记》卷139良山县: 废岩渠县 “因县界山为名”。隋属宕渠郡。唐武德初属蓬州,长安三年 (703) 移治罗获水 (今四川营山县东北)。天宝初属咸安郡,乾元初属蓬州,宝历元年 (825) 废入蓬山县,大中中复置。北宋乾德三年 (965) 废入良山县。


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四川省渠县东北三汇镇。属巴郡。东汉末曾为宕渠郡治。三国、西晋属巴西郡。十六国成汉又为宕渠郡治。南朝宋废。(2)南朝宋时改垫江县置,治今重庆市合川市。属巴郡。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石镜县。(3)南朝宋置,治今四川省射洪县东南杨溪镇附近。西魏时改涌泉县。(4)南朝齐置,治今四川省盐亭县西北。属北宕渠郡。梁天监年间废。(5)南朝梁太清元年(547年)置,治今四川省营山县东北。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废。


猜你喜欢

  • 二里冈

    在今河南郑州市东南郊。该地发现商代前期文化遗址。

  • 张侯城

    即霍阳聚。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汝水南岸。《后汉书·祭遵传》:祭遵“遂攻得霍阳聚”。李贤注:“有霍阳山,故名焉。俗谓之张侯城。”《方舆纪要》卷51汝州:霍山,“或曰,东汉初,蛮中山贼张满屯于此,故有是名

  • 石佛堂

    宋名艾峪,后改石佛堂。即今山东临朐县西南石佛乡。有宋代石刻佛像近百尊。明嘉靖《临朐县志》:石佛堂集“在县西南五十里”。

  • 奓山集

    即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南奓山镇。明嘉靖《汉阳府志》 卷2: 古乡有 “奓山”。

  • 韩原

    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左传》: 僖公十五年 (前645),秦、晋 “战于韩原”。即此。一说在今山西芮城县北; 一说在今山西河津市与万荣县间。春秋晋地。《左传》僖公十五年(前645年):秦伯伐晋,“战于

  • 小别山

    一名甑山。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汉水南岸。《左传·定公四年》:吴伐楚,楚子常“乃济汉而陈, 自小别至于大别”。《方舆纪要》卷76汉川县:小别山“县南十里。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古山名。见“甑山”。或以为

  • 凌云 (雲) 阁

    亦名大佛阁、大像阁。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二里凌云山乐山大佛处。唐凿弥勒大佛后,建七层楼阁护之。明末阁毁。北宋苏轼 《送吕昌朝知嘉州》诗云: “卧看古佛凌云阁,敕赐诗人明月诗。”

  • 普河

    在今山东东明县北。《方舆纪要》 卷16东明县: 普河 “大河余流也。《志》 云: 县四面俱有护城壕堤,惟北门堤外有普河一道,当河南黑阳山下流,岁久冲淤,渐成巨浸,因筑堤以防其冲啮”。

  • 来远城

    辽置,在今辽宁丹东市东北九连城东北鸭渌江中黔定岛上。《辽史·圣宗本纪四》:统和九年(991)二月,“建威寇、振化、来远三城,屯戍卒”。即此。辽统和九年(991年)建。在今辽宁省丹东市东北鸭绿江中黔定岛

  • 平望镇

    北宋置,属吴江县。即今江苏吴江市南四十五里平望镇。元、明、清置巡司于此。在江苏省吴江市中部、京杭运河与太浦河两岸。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平望,人口1.4万。原名平望驿,《平望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