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安阳县

安阳县

①秦置,属河内郡。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市西南。西汉废入荡阴县。三国魏复置,属魏郡。东魏天平初废入邺县。隋开皇十年(590)复置,属相州。移治今安阳市。大业初为魏郡治。唐为相州治。金明昌三年(1192)为彰德府治。元为彰德路治,元末废。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为彰德府治。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8月析城区及郊区置安阳市,县徙治水冶(今安阳县西水冶镇)。1954年还治安阳市。

②西汉置,属汉中郡。治所在今陕西洋县北。三国魏移治今陕西石泉县东南。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康县。

③西汉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南。西晋改名南安阳县。南朝宋复名安阳县。隋废。

④即西安阳县。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后汉书·蔡邕传》:邕流“居五原安阳县”。李贤注:“即西安阳县也,故城在今胜州银城县。”

⑤三国魏置,属魏兴郡。治所在今陕西石泉县东南池河入汉水口之北。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康县。

⑥三国吴宝鼎三年(268)改罗阳县置,属临海郡。治所即今浙江瑞安市。西晋太康元年(280)因与司州魏郡之安阳县重名而改为安固县。

⑦东晋置,属魏郡。治所在今山东邹平县东长山镇南。北魏属东魏郡。北齐废。

⑧南朝宋改南安阳县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西南陡沟镇。北魏为安阳郡治。隋开皇初废入真阳县。唐武德四年(621)复置,属豫州。贞观元年(627)废。

⑨南朝宋侨置,属南汝阴郡。治所在今安徽合肥附近地。南齐因之。后废。

⑩北魏永平元年(508)置,为北谯郡治。治所在今安徽寿县东南。后废。

(11)北魏孝昌二年(526)置,属砀郡。治所在今安徽砀山县东北二十五里麻城。北齐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砀山县。

(12)北魏置,属高柳郡。治所在今河北阳原县东南。北齐废。

(13)北魏置,为安阳郡治。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北安伏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名长川县。


(1)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河南省正阳县西南。属汝南郡。西晋改名南安阳县,南朝宋复原名。隋废。唐初复置,后又废。(2)西汉置,治今陕西省洋县北。属汉中郡。三国魏移治今陕西省石泉县东南池河西北汉水东岸。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名安康县。(3)三国吴宝鼎三年(268年)以罗阳县改名,治今浙江省瑞安市北西岙一带。以境域安阳江得名。属临海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安固县。(4)北魏孝昌二年(526年)置,治今安徽省砀山县东北。属砀郡。北齐、北周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入砀山县。(5)北魏置,治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为安阳郡治。后为北秦州治。西魏为交州治。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长川县。(2)今县名。在河南省北部,北邻河北省。属安阳市。面积 1500 平方千米。人口92.6万。辖8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安阳市北关区。商为相地,后为殷都。西周先后属邶国和卫国。战国为魏宁新中邑。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年)秦将王犊、张唐攻拔宁新中,改宁新中为安阳。秦置安阳县,属河内郡。民国《续安阳县志》:“相传安阳境内之北岭名寿安山,城在寿安之南,故曰安阳。”西汉废。西晋复置安阳县,治今安阳市城区西南。东魏废。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邺县移治今安阳市城区。隋开皇十年(590年)改邺县为安阳县,属相州;大业年间属魏郡。唐、宋属相州。金属彰德府。元属彰德路。明、清属彰德府,为府治。1912年废安阳县。1913年复置,属豫北道。1914年属河北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复置邺县,治今安阳市城区东崇义,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4年废邺县,属河南省安阳专区。1959年属安阳市。1960年安阳县并入安阳市。1961年再置安阳县,属安阳专区。1969年属安阳地区,1983年属安阳市。地处太行山低山丘陵盆地和山前平原区,地势西高东低。漳河、安阳河、謻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籽为主。矿产有铁、煤、锰、铝土等。工业有采煤、炼铁、机械、化肥、水泥、陶瓷等。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纵贯南北,安李铁路经过西部,安林、安大公路横贯东西。名胜古迹有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灵泉寺石窟、灵泉寺和尚塔、楼上坡瓷窑遗址、西门大夫庙记碑、大寒遗址、永和石桥、英烈楼旧址等。


猜你喜欢

  • 象骨山

    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舆地纪胜》 卷69岳州: 象骨山,“ 《山海经》 云,巴蛇吞象,暴其骨于此。山旁有湖,谓之象湖”。

  • 丙王山

    在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西南烂土乡。《方舆纪要》卷121独山州:丙王山“在(烂土)司东。高数百丈。又梅花洞,在司东南三十里。宣德九年,叛苗据此为变,都指挥顾勇讨破之”。古山名。在今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南

  • 大洲口

    即今广东封开县北大洲乡。元置文德巡司于此。《明史·地理志》 德庆州封川县:“北有文德巡检司,初治县西北大洲口,后迁县西贺江口,后又迁于此。”即今广东省封开县东北大洲。明洪武初置文德巡检司于此。洪武七年

  • 台湾府

    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置,属福建省。治所在台湾县(今台湾省台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光绪元年(1875)以后缩小。十一年改属台湾省。十三年改名台南府。②清光绪十三年(1887)置,属台湾省。治

  • 阿得桥

    在今四川冕宁县东南铁厂乡北。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置阿得桥土百户。

  • 非洛斯国

    在今阿富汗西部恰赫恰兰之西。元代为察合台汗国属地。清洪钧 《元史译文证补》 卷22下:宪宗时,封国中有非洛斯国 (前古耳都城) “附庸称臣纳贡”。

  • 玉山县

    ①南朝梁置,属宁海郡。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南。隋大业初废。唐上元二年(675)复置,属陆州。天宝元年(742)改为华清县。②南朝梁分湘阴县置,属岳阳郡。治所在今湖南汨罗市西北玉笥山。隋废。③北周闵帝元

  • 苇桥

    在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南,或在库尔勒市境。《后汉书·班超传》:永元六年(94),超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讨焉耆,兵到尉犁界,“焉耆国有苇桥之险,广乃绝桥,不欲令汉军入国。超更从它道厉度”。清祁韵士《西

  • 连山郡

    唐天宝元年(742)改连州置,治所在桂阳县(今广东连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连州市、阳山县及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地。乾元元年(758)复改连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连州置,治桂阳县(今

  • 青莲

    即今广东阳山县东南青莲镇。《清一统志·连州》: 淇潭堡巡司 “明洪武二年置西岸巡司,在州西北。正统四年移驻阳山县青莲水口,仍旧名。本朝雍正十年改名青莲。乾隆二十八年复移驻此 (淇潭堡),改今名”。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