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洱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 为普洱府治。治所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国《云南省宁洱县地志资料》:“因境内有东、西洱河,故名宁洱, 以示区别。称之曰宁,取安定之义。”1913年废府,改为普洱县。1917年复为宁洱县,属云南普洱道。1929年直属云南省。1951年复改普洱县。
古旧县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治普洱城,即今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为普洱府治。1913年改用府名,易名普洱县。因与本省普洱道重复,1917年复名宁洱县。1951年又改名普洱县。
清雍正十三年(1735)置, 为普洱府治。治所即今云南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国《云南省宁洱县地志资料》:“因境内有东、西洱河,故名宁洱, 以示区别。称之曰宁,取安定之义。”1913年废府,改为普洱县。1917年复为宁洱县,属云南普洱道。1929年直属云南省。1951年复改普洱县。
古旧县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治普洱城,即今云南省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为普洱府治。1913年改用府名,易名普洱县。因与本省普洱道重复,1917年复名宁洱县。1951年又改名普洱县。
①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夏集乡。清光绪《凤台县志》卷1:双桥集“距县四十里”。②即今安徽寿县西南双桥镇。1912年《安徽省全图》:寿县西有双桥集。
北宋元符二年 (1099) 筑,属庆阳府。在今陕西吴旗县西南。金废。
即蒲阪津。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镇与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之间黄河上。《北齐书·神武帝纪》: 东魏天平元年 (534),高欢 “于蒲津西岸筑城,守华州”。即此。又称蒲坂津。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西蒲州镇黄河岸边。为古
又作汪清站。清置,在今吉林汪清县西北四里东振乡大仙屯。光绪 《吉林通志》 卷57: 哈顺站 “在瑚珠岭站南六十里,北三里至旺清河口”。宣统元年 (1909) 置汪清县于此。
①春秋战国楚邑,在今河南南阳市。《史记·秦本纪》: 缪公五年 (前655),晋献公灭虞、虢,虞大夫 “百里傒亡秦走宛,楚鄙人执之”。后地入秦,秦昭襄王十五年 (前292),“攻楚,取宛”。秦、汉置宛县
在今湖北武当山镇西南二十二里,东北距紫霄宫三里。唐以后历代均有营建,元末被毁。明永乐十一年 (1413) 重建,殿宇六百四十余间,多毁于清末。现存建筑以天乙真庆宫最为完整,有南天门、碑亭等建筑及元君殿
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晋洛阳故城内。《太平御览》 卷179引华延雋 《洛阳记》 云: 洛阳宫中有宣曲等观。魏、晋时置,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魏晋洛阳故城内。陆机称洛阳城有三市九观,此其一。
又作连阿、那安、练营。治所即今西藏日喀则市东南联阿。“练”,藏语意为鼓形畜圈。
即新店集。今河南郾城县西二十八里新店乡。民国《郾城县记》图:西有大新店镇。
亦称 “栈阁”、“阁道”。我国古代在今陕、甘、川、滇诸省境内山岩险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是当时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战国时开始修建。《战国策·秦策》: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汉书·张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