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威州

威州

①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怀集县 (除西北部分)。贞观元年 (627) 废。

②唐贞观元年 (627) 改辽州置,为羁縻州,属幽州都督府。治所在威化县 (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六十里)。后废。

③唐贞观四年 (630) 改云州置,治所在河滨县 (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黄河西岸)。八年 (634)废。

④唐开元年间升同起县置,治所在曲轭川 (今云南嵩明县南二十六里杨林镇)。辖境约当今云南嵩明县地。天宝后废。

⑤唐大中三年 (849) 改安乐州置,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下马关镇北红城水古城。咸通三年(862) 移治鸣沙县 (今宁夏中宁县东北鸣沙镇)。宋初废。

⑥五代晋天福四年 (939) 置,治所在通远县 (今甘肃环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环县及庆阳县西北部。后周广顺二年 (952) 以避讳,改名为环州。

⑦北宋景祐三年 (1036) 改维州置,治所在保宁县 (今四川理县东北七十里薛城镇)。《舆地纪胜》 卷148威州: “以京递发潍州,误至维州,因改曰威州,谓唐置此州以威制西羌故也。” 辖境相当今四川理县地。元属成都路,治所在凤坪里 (今理县东北桃坪乡东之古城)。明属成都府。宣德三年 (1428) 迁于保子冈河西 (今汶川县西),十年 (1435) 迁于保子冈河东 (今汶川县)。清雍正五年 (1727) 废入保县。

⑧辽置,属黄龙府。治所在吉林农安县南新刘家镇附近。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县南部一带。后废。

⑨金天会七年 (1129) 置,治所在井陉县 (今河北井陉县北威州)。蒙古宪宗二年 (1129) 移治洺水县 (今威县北古城),属洺磁路 (后改为广平路)。辖境相当今河北威县及井陉县地。至元初又移治今威县。至正中省洺水县入州。明洪武二年 (1369) 降州为威县。

⑩蒙古宪宗二年 (1252) 置,治所在洺水县 (今河北威县北五十五里古城,至元初徙今威县)。至正中省洺水县入州,属广平路。明洪武二年 (1369) 改为威县。

(11)元至元十五年 (1278) 置,为威楚路治。治所即今云南楚雄市。二十一年 (1284) 降为威楚县。


(1)唐武德五年(622年)置,治怀集县(今属广东)。辖境相当今广东省怀集县。贞观元年(627年)废。(2)唐羁縻州。武德二年以契丹内稽部落置辽州,治燕支城(无考),后侨治营州城(治今辽宁朝阳市)。贞观元年改名威州,后移治良乡县石窟堡(今北京房山区西北上石堡)。属幽州都督府。安史乱后废。(3)唐贞观十一年以突厥乌突汗达干部落置,侨治营州(治今辽宁朝阳市)境。属营州都督府。咸亨中改名瑞州,后陷入契丹,侨治良乡县广阳城(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东北北广阳城。属幽州都督府。安史乱后废。(4)唐大中三年(849年)以安乐州更名,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下马关乡北红城水。辖境约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以东、同心县以北、吴忠市以南地区。五代废。(5)五代晋天福四年(939年)置,治通远县(今甘肃环县)。辖境相当今甘肃省环县。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年)改环州。(6)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改维州置,治保宁县(今四川理县东北)。辖境相当今四川省理县及汶川县西北部。属成都府路。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省保宁县入州,为宣政院辖地。元末明玉珍复置保宁县为州治。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又废县入州。宣德三年(1428年)徙治今汶川县岷江西岸,十年徙治今汶川县。属成都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废入保县。(7)辽置,治今吉林省农安县西南小城子,旧说在农安县东南小城子。属黄龙府。金废。(8)金天会七年(1129年)置,治井陉县(今河北井陉县东北威州镇)。辖境相当今井陉县。属河北西路。蒙古宪宗二年(1252年)徙治洺水县(今河北威县),至正中省县入威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威县。(9)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治今云南楚雄市。二十一年降为威楚县。


猜你喜欢

  • 春秋为燕桓侯别都,战国为赵地,后又属燕。在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史记·赵世家》: 惠文王五年 (前294),“与燕鄚、易”。即此。古邑名。战国赵邑。治今河北省雄县西北古贤。赵惠文王五年(前29

  • 杨家城子

    即今山东沂水县东北杨家城子。1940—1953年先后为莒沂边和莒沂县治。

  • 河南城

    原为王城,战国时加以扩建,称河南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水东岸。《史记·周本纪》: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官职。” 遂为西周君所居。公元前256年,灭于秦。西汉置河南县。(1)在今河南省

  • 奉先寺

    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三十里龙门山南端。唐高宗初年开凿,至上元二年 (675) 完工,为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而雄伟的石窟群像。卢舍那佛高17.14米。是唐代雕像艺术珍品。在河南省洛阳市南龙门山(西山)南端。唐

  • 喷雾岩

    在今四川梁平县东二十里蟠龙山。《舆地纪胜》 卷179梁山军: 喷雾崖 “去军西五十里。其崖高数十丈,飞瀑倾注如雾在空,崖右石鼓,张丞相无尽游从于此,手题云: 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陆羽莫能辨”。《方舆

  • 白桑

    在今四川康定县西新都桥镇北下柏桑。清康熙四十年(1701)置白桑土百户。

  • 年沁塘拉冈里

    即今西藏境内念青唐古拉山。清乾隆《西域同文志》卷19:“西番(藏)语:年沁,灵应之意。塘,甸也。拉,神也。冈里,雪山也。山间有草,多积雪,而其神又能灵应也。”

  • 劳谷

    亦作涝谷。在今陕西户县西南,涝水所出。《汉书·郊祀志》:宣帝时,“京师近县鄠,则有劳谷、五床山、……玉女祠”。又作潦谷。即今陕西省户县西南涝谷。《汉书·郊祀志》:鄠县有劳谷五床山祠。

  • 和溪

    即今福建南靖县北和溪镇。明、清置巡司于此。

  • 泗口

    亦曰清口。在今江苏淮阴市西南。即古泗水入淮之口。《晋书·明帝纪》: 东晋太宁二年 (324)“石勒将石季龙寇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保泗口”。即此。古泗水入淮之口,又名清口。在今江苏省淮安市西,当淮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