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门山

天门山

①一名东、西梁山。在今安徽芜湖市北长江滨,对岸属和县界。《宋书·孝武帝纪》:大明七年(463)十二月,“于博望、梁山立双阙”, 即此。《寰宇记》卷105当涂县引《舆地志》云:“博望、梁山,东西隔江相对如门,相去数里,谓之天门。”唐李白有《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②在今安徽铜陵县东南四十里,接青阳县界。高耸云表,为县境最高峰。《舆地纪胜》卷22池州:“天门山在铜陵”,指此。

③在今安徽萧县东南三十六里。《方舆纪要》卷29萧县:浮绥山“又东为天门山, 山谷幽邃,林木蓊蔚”。《清一统志·徐州府一》:天门山“两山壁立如门”,故名。

④又名东门山。即今浙江象山县东南六十余里东门岛。《汉书·地理志》 会稽郡鄞县:“有越天门山”,即此。

⑤在今浙江宁海县北与奉化市交界处。《方舆纪要》卷92宁海县:天门山在“县北六十里,接奉化县界。山从嵊县发脉,缭绕三百余里”。

⑥在今江西德兴市西。《方舆纪要》卷85饶州府德兴县:天门山“在县治西,以山岭崇高而名”。《清一统志·饶州府一》:天门山“在德兴县西半里。周十里,高二百二十丈。下有怪石嶙峋,横障洎河诸水”。

⑦亦名石门山。又名百家岩。在今河南修武县北四十六里。《水经·清水注》:“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广三丈,高两匹,深丈余,更无所出,世谓之天门也。东五百余步,中有石穴西向,裁得容人, 自平地东南入,径至天井,直上三匹有余,扳蹑而升,至上平,东西二百步,南北七百步,上有比邱释僧训精舍。”《元和志》卷16修武县:“天门山,今谓之百家岩。”《清一统志·怀庆府》:天门山“在修武县西北四十里。两山对峙,其状如门。山麓有百家岩,有嵇康锻灶”。

⑧在今湖北天门市西北五十里,与京山县接界。《舆地纪胜》卷76复州:天门山“在景陵县西六十里。唐邹夫子别墅在焉,陆羽《自传》云:‘负书于火门山邹夫子别墅’。后俗忌改曰天门山”。《方舆纪要》卷77京山县:天门山“在县南八十里。二石相对,中一径通明,若天门然”。

⑨旧名松梁山。一名嵩梁山。在今湖南张家界市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77慈利县:天门山“有十六峰环列,最高者为天门。沈约云,松梁山顶有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弩仰射不至,谓之天门。孙吴因以名郡”。

⑩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四十里。《方舆纪要》卷81宁远县:天门山“平地直上百余丈, 自下望之,迥若天门”。

(11)在今广西昭平县东南一百四十里。《方舆纪要》卷107昭平县:天门山“有天门岭,接贺县界。 上有石门插天。《志》云:县西四十五里有富玉山,亦高广。《图经》所云: 东列天门, 西环富玉者也”。

(12)在今广西北流市西十里。《方舆纪要》卷108北流县“金龟山”条内:“天门山在县西,与穿境山并峙县之西镇。”古于此置鬼门关, 明改为天门关。

(13)在今甘肃两当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59两当县:天门山“以两崖高险而名”。《清一统志·秦州一》:天门山“悬崖有大石门, 一阖一辟”。


(1)古山名。(1)在今河南省修武县西北。两山对峙,其状如门,故名。山麓有百家岩,有西晋嵇康锻灶。(2)即今安徽省铜陵市东南天门山。以其山高耸插云表,故名。(3)在今浙江省奉化市东南。《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鄞县,“有越天门山”;南朝梁陶弘景所谓“天门在鄞县之南,宁海之北”,即此。(2)今山名。(1)又称峨眉山。在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之间,耸立于长江两岸。为东梁山与西梁山的合称。东、西梁山相对如门,故名。历为江防要地。唐李白有《望天门山》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北宋梅尧臣有“东梁如卧蚕,西梁似游鱼”之句。两山峭壁悬崖,形势险要,自古为江防要地。(2)又称石门山。在河南省辉县市西北。海拔1018米。《水经注》:“天门山,石自空,状若门焉。”两山壁立相距。下有三潭,水皆黛色。(3)在湖北省天门市西北,邻京山县境。据《天门县志》载:因“两峰峙天,其形如门”,故名。县名依此。由石灰岩组成。海拔178米。山东北麓有天门口,口西南有石洞,名老虎洞,传说是老虎哺子文的山洞。今山上多植松柏和杉木,部分辟为梯田。(4)又称古松梁山、壶头山,又称嵩梁山。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南。《吴录》:松梁山,山石开处容数十丈,其高以弩射之不及。《水经注》:武陵郡有嵩梁山,高峰孤耸,素壁千寻。分武陵置天门。奇峰耸立,怪石嶙峋,天门洞贯穿南北峭壁,恰似登天之门。主峰玉壶山,海拔 1518 米。沅江和澧江的分水岭。山上有溶洞(天门洞)南北对穿,高132米,宽37米,长80米,称“天门眼”。泉、瀑飞泻,寺庙错落。辟有国家森林公园。特产红榧、银杏,并产天麻、人参、黄连等。蕴藏有磷、镍、钼等矿。(5)在贵州省绥阳县境内。大娄山余脉,海拔1600~1800 米。山北有一峰名“南天门”,故名天门山。盛产桐、漆、天麻,为桐梓、正安、绥阳三县的分界岭。

张家界天门山


猜你喜欢

  • 东河阳县

    南朝宋改河阳县置,为东河阳郡治。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北五十六里,洱海东岸大成村。南朝梁末废。古县名。东晋改河阳县置,治今云南省大理市东南。为东河阳郡治。南朝梁末废。

  • 打造部落馆

    馆驿名。又作打造馆。辽置,在今河北承德市东北高寺台东南(今为承德县地)。《辽史·地理志》“松山州”后引宋王曾《上契丹事》曰:“松亭岭甚险峻,七十里至打造部落馆。东南行五十里至牛山馆。”

  • 梓潼庙

    古名善板祠、济顺王庙,灵应庙。即今四川梓潼县东北二十里七曲山大庙。祭祀晋人 “文昌帝君” 张亚子 (张育)。《寰宇记》 卷84梓潼县: “济顺王,本张恶子,晋人,战死,而庙存。《郡国志》 云:恶子昔至

  • 低粟州

    唐置,为羁縻州。治所约在今陕西榆林市境。唐羁縻州。永徽元年(650年)以薛延陀部落置,约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中部。属达浑都督府。开耀元年(681年)侨治夏州宁朔县(今陕西靖边县东北)界。

  • 木皮岭

    在今甘肃成县东。当入蜀要道。唐杜甫《木皮岭》诗:“首路栗亭西,尚想凤凰村。南登木皮岭,艰险不可论。远岫争辅佐,千岩自崩奔。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方舆胜览》卷70同庆府:木皮岭“在郡东二十里。《郡

  • 蚂延河

    又作蚂蜒河、妈言河。即今黑龙江省延寿县东蚂蜒河。《清一统志·吉林一》: 玛延河 “在阿勒楚喀城东北二百里。源出玛展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 衣锦军

    即安国衣锦军。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城。《宋史·地理志》 杭州临安县:“钱鏐奏改衣锦军”,即此。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吴越置,治临安县(今浙江临安市)。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改名顺化军,旋废。

  • 沙水

    ①一名大溪、太史溪、沙源水。即今福建闽江上源沙溪。《寰宇记》卷100南剑州沙县:“沙源经县南二百步,其水原出汀州宁化县黄土岭至虔化县界号曰沙源水,水势悬峻声殷如雷,崄如龙门。过县东一百

  • 河南郡

    ①汉高帝二年 (前205) 改河南国置,治所在洛阳县 (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辖境相当今河南原阳、中牟二县以西,孟津、伊川二县以东,孟津至荥阳段黄河以南,汝阳、临汝、新密、新郑等县市以北地。东汉

  • 高湾镇

    又名高家湾。即今河北海兴县南高湾镇。旧属盐山县,盛产盐。《清一统志·天津府一》: “阜财场在高家湾。”在河北省海兴县南部、宣惠河北岸。面积79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高湾,人口 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