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乾道二年 (1166) 置,属韶州。治所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东南七里。清光绪 《广东考古辑要》 卷 1: 乳源县 “以县北三里钟乳岭得名”。元属韶州路。明洪武元年 (1368) 迁于洲头津 (今
即阳平关。今陕西宁强县西北阳平关。《三国志·魏书·钟会传》:魏军分道入蜀,“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即此。《水经·漾水注》:“汉水又西南径关城北。”《北史·王悦传》:梁将梁深以白马城降,“时梁武
俗称湘子桥。在今广东潮州市东门外,横跨韩江。始建于南宋乾道六年(1170),宝庆二年(1226)建成,历时57年。东西两端筑石桥墩十八个, 上架石梁作桥面。中间一段,宽约100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桥,
元末置,属播州安抚司。治所即今贵州余庆县西北余庆司(敖溪镇)。明洪武十七年(1384)改为余庆长官司。元末置,治今贵州省余庆县西北敖溪镇。属播州宣抚司。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改为余庆长官司。
北魏永安中以怀荒 (今河北张北县)、御夷(赤城县北) 二镇置,后移治今山西平遥县西北。北周移治灵丘县 (今山西灵丘县)。隋大业初废。唐武德六年 (623) 复置,寄治阳曲县 (今太原市北阳曲镇),次年
又名龙山、汲瓮山、结绌山。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山海经·北次二经》: “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北齐书·杨愔传》: “正光中,随父之并州。性既恬默,又好山水,遂入晋阳西悬瓮山读书。” 即此。
东汉建武十一年 (35) 置,为侯国,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郾城县东南。西晋废。北魏复置,北齐废。
在今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北岸之北加浪岸。南宋周去非 《岭外代答》 卷2: “阇婆国,又名莆家龙,在海东南,势下,故曰下岸。广州自十一月十二月发舶,顺风连昏旦,一月可到。”
即今山东昌邑县南五十里饮马镇。清乾隆《昌邑县志》卷2有饮马集。
在今广西容县南二十里。《舆地纪胜》卷104容州: 都峤山,“ 《寰宇记》 云: 在普宁县。山上有八峰,曰: 兜子、马鞍、八叠、云盖、香炉、仙人、中峰、丹灶,而八叠奇秀,视诸峰最高,亦号萧韶山。有南北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