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白渠

大白渠

古水名。在今河北平山、鹿泉、石家庄市一带。其下游即斯洨水。《汉书·地理志》 蒲吾县:“大白渠首受绵曼水,东南至下曲阳入斯洨。”《水经·浊漳水注》:斯洨水“受大白渠,大白渠首受绵蔓水。……白渠水又东谓之斯洨水”。大白渠与斯洨水乃一水之上、下游之分,故《清一统志·赵州一》谓:古斯洨水“即白水渠也”。


所指因时而异。汉代指自蒲吾县(今河北平山县东南)西与绵曼水(今冶河)分流,东经桑中县(今平山县东南)、绵曼县(今鹿泉市东北南故城)北,乐阳县(今鹿泉市东北)、藁城县(今市西南丘头)、肥累县(今藁城市西南)南,下曲阳县(今晋州市西鼓城)北,于贳县(今辛集市西南)入于斯洨水者为大白渠水,而称于绵曼县东南从大白渠水分流,东南经关县(今栾城县西北北十里铺)、敬武县(今赵县东北)北,于郻县(今辛集市东南)入于漳河者为斯洨水。北魏称汉大白渠绵曼县以西一段为桃水,绵曼县至乐阳县一段为绵曼水,以东为白渠枝水,而指汉斯洨水在敬武县以西为大白渠,敬武县以东仍名斯洨水。至唐代,白渠枝水已堙,仅存一河,上游名太白渠,下游称斯洨水;其时为灌溉平山、石邑、真定、获鹿诸县农田,导引大白渠开凿大唐、礼教河渠。


猜你喜欢

  • 乃河堡

    即今山西朔州市平鲁区西四十里下乃河村。《方舆纪要》卷44朔州:乃河堡“嘉靖四十五年筑,万历初增修,周一里有奇,西去老营堡四十里。嘉隆间,寇由此入犯,掠石州崞县诸处”。

  • 金龙县

    隋大业元年 (605) 置,属冲州。治所在今越南平治天省顺化北香山南岸。大业初属林邑郡。《旧唐书·地理志》 林州金龙县: “因方得金龙,乃为县名。” 后废。唐贞观九年 (635) 复置,属林州。寄治驩

  • 富罗县

    唐武德五年 (622) 改毗善县置,属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临高县西北。天宝元年 (742) 改属昌化郡,乾元元年 (758) 复属儋州。五代南汉时废。古县名。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毗善县置,治今海南

  • 外秦淮河

    指今江苏南京通济门外经中华门、水西门段护城河。自五代杨吴筑金陵府城时,将秦淮河一段圈入城内,并在河水入城口通济门始, 另开河道为城河,将淮水(秦淮河)一分为二,秦淮河始有内外之分。至水西门,内、外秦淮

  • 大林店

    即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民国《重修正阳县志》卷1:“大林店,城南九十里。有集。”

  • 平刑岭关

    一名平刑关。即今山西繁峙县东一百二十里平型关。宋置瓶形寨,金称瓶形镇。《方舆纪要》卷40繁峙县“平刑岭关”条:“《边防考》:堡城正德六年筑,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九年增修,周二里有奇。”自古为交通要隘。

  • 二十四湖

    在今安徽青阳县东北。《清一统志·池州府一》:二十四湖“在青阳县东北二十里。夏秋潮涨,汪洋千顷,冬春则涸,连亘平野。旧属大通河泊所”。在今安徽省青阳县东北。夏秋涨潮时湖面可达千顷;冬夏则涸,连亘平野。今

  • 庙儿沟

    一作庙沟。在今辽宁本溪市东南。民国《东北年鉴》 本溪湖煤矿: “又以附近庙儿沟、牛心台、八盘岭等处,开有铁矿,用煤炼焦。自乾嘉以迄咸同,数十年间,矿业颇称繁盛。” 清宣统三年(1911),中日商办本溪

  • 邛水县

    北宋政和八年(1118)置,属思州。治所在今贵州三穗县西南。宣和四年(1122)废。南宋绍兴二年(1132)复置,元改定安县。后复名邛水县。明洪武五年(1372)改置邛水长官司。1913年复置邛水县,

  • 团山堡

    ①即今辽宁兴城市西南团山子。《清一统志·锦州府二》 “杨安堡”条下:“团山堡在州西三十里,又西十里有仙灵寺堡。”②在今广西平乐县东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07平乐县:团山堡“其地有团山,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