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头条>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渡河

大渡河

古名渽水、涐水、沫水、羊山江(阳山江)、铜河、中镇水。在今四川西部,为岷江最大支流。源出川、青交界的果洛山,上源曰大金川,在丹巴县纳小金河后始称大渡河。南流经泸定、石棉、汉源、峨边,于乐山市西纳青衣江后注入岷江。《资治通鉴》:唐大和三年(829),南诏从成都大掠子女百工数万南归,“及大度水,嵯颠谓蜀人曰:‘此吾南境也,听汝哭别乡国。’众皆恸哭,赴水死者以千计”;《宋史·字文常传》:乾德三年(965)平蜀,太祖“取蜀舆图观之,画大渡(河)为境”;《元史·世祖纪》:宪宗三年(1253),忽必烈征大理“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栰以渡”;《清史稿·穆宗纪》: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国石达开至大渡河,全军覆没;1935年5月红军长征至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又北夺泸定桥。皆此。


古称沫水、渽水、阳山江。岷江最大支流。在四川省西部。《水经注·沫水》:“沫水出广柔徼外,……东北青衣江水合,东入于江。”隋、唐以后称沫水为大渡水。发源于青海省班玛县西北果洛山东南麓,名马可河,东南流至则曲河口入四川省境,名麻尔柯河,经阿坝县南部色尔古纳阿曲(阿柯河)名脚木足河,经马尔康县,南流至金川县可尔因纳杜柯河后名大金川。在丹巴县章谷纳小金川,始称大渡河。南流至石棉县折向东流,到乐山市草鞋渡纳青衣江后入岷江。长 1155 千米,流域面积9.2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流量 1570 米3/秒。上中游穿行于折多山、大雪山和夹金山、二郎山间的纵谷,沿途多峡谷,森林密布,水流湍急,全河落差 4173 米,水力资源极其丰富。下游建有龚嘴水库和水电站。主要支流有尼日河、梭磨河、青衣江、松林河、流沙河、牛目河、西溪河、草什渣河、上鱼沟等。峨边以下可通航。唐代为剑南西川防守吐蕃、南诏重要防线。大历十四年(779年),吐蕃与南诏合兵十万,三道入寇,一出茂州,一出扶、文州,一出黎、雅州,右神策都将“李晟追击于大渡河外”(《资治通鉴》)。建中四年(783年),唐与吐蕃为盟。“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大渡水西南,为蕃界”(《旧唐书·吐蕃传》)。太和中至咸通初,南诏攻取嶲州南北地后,唐与南诏以大渡河为界。咸通十四年(873年),南诏“坦绰复寇蜀,��舟大渡河以济,为(黎州)刺史黄景复击却之”。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强渡安顺场渡口(石棉县内)和抢夺泸定桥(大渡河铁索桥,在泸定县内)。


猜你喜欢

  • 柿源

    在今江西丰城市南一百里。明置巡司于此。清乾隆三十年 (1765) 移驻大江口 (今丰城市北)。在今江西省丰城市南。明洪武初置巡检司于此。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移巡检司于大江口,今丰城市西赣江岸。

  • 东湖池

    在今四川邛崃市东。《方舆纪要》卷71邛州:东湖池在“州治东一里。《志》云:孟昶所凿”。

  • 可峰山

    在今四川宜宾县西北。《舆地纪胜》卷163叙州:梯云岭“一名可峰山,在宜宾县北七十里,高百余丈”。《方舆纪要》卷70叙州府宜宾县:可峰山“在府西北七十里。峻险难越,一名梯云岭”。

  • 消陂尾隘

    在今广东兴宁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103兴宁县: 消陂尾隘在 “县南七十里。亦路出程乡,为水口之外卫”。

  • 江东桥

    宋建,即今福建龙海市北江东桥。《方舆纪要》卷99漳州府:江东桥“在府东。即虎渡桥也。江东驿置于此”。

  • 卜哈儿

    即蒲华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元《圣武亲征录》:辛巳(公元1221年),“上与四太子进攻卜哈儿”等城。

  • 余家堰

    五代南唐筑,在今江苏高淳县东南。《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高淳县:余家堰“在县东南四十里。《旧志》亦以为五堰之一”。

  • 凤凰城门

    一作凤边门。又名边门口,简称边门。清置,即今辽宁凤城市南边门镇。《清一统志·奉天府二》:凤凰城边门在“凤凰城西南十里”。

  • 思峨县

    唐仪凤二年 (677) 置,为晏州治。治所在今四川兴文县西北兴文镇。后废。古县名。唐仪凤二年(677年)置,治今四川省兴文县。属泸州。后废。

  • 瑞光塔

    在今江苏苏州市古城西南隅盘门内。是苏州最早的一座佛塔。寺原名普济禅院,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孙权为康居国 (在今中亚) 僧人性康建造。赤乌十年(247) 建十三层宝塔。今塔建于北宋景德元年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