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顶
在今四川高县东南。清同治《高县志》卷11:“大寺顶即中腹寺后山。由寺后斜上,山路崎岖,羊肠一线,上有擦耳岩, 尤为奇险。”同治元年(1862),李永和义军与民团激战于此。
在今四川高县东南。清同治《高县志》卷11:“大寺顶即中腹寺后山。由寺后斜上,山路崎岖,羊肠一线,上有擦耳岩, 尤为奇险。”同治元年(1862),李永和义军与民团激战于此。
古名望川源。又名马坝河。即今四川温江县北之江安河。《清一统志·成都府一》: 酸枣河“自岷江分流,东南径郫县南,温江县北,又东南径双流县东,又东南至华阳县界入府河。俗名新开河”。
在今云南腾冲县北境。为中缅界山。清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腾越厅北有姊妹山。因有大小两个山峰,俗称为姊妹,故名。
即今河南南召县西北焦园乡。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3: 咸丰七年 (1857) 九月,“自马市坪分窜,其小股百余至焦园、角村”。
即今安徽淮河支流北淝河。源出自今安徽涡阳县龙山西北,东南流经蒙城、怀远及蚌埠市北,至五河县西南入淮。《明史·地理志》 怀远县:“淮水经两山峡间,有北肥水入焉。”
即今福建长乐市东北西湖。《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严湖“在县东北,一名西湖。陈大建初,里人严光舍田凿此。周三千二百八十丈。亦名放生湖。中有小阜,曰蟹山。后渐湮。明朝正统十年,县民刘彦良言,本县严湖周围
北宋置,属沭阳县。即今江苏沭阳县北四十里厚镇村。
在今山西右玉县北六十里。《清一统志·朔平府》:杀虎口“西至边墙三里,北至边墙一里。明嘉靖中筑杀虎堡城,周二里。相近又有杀虎新堡,亦周二里,分边二十里有奇,形势最为扼要”。清雍正七年(1729)置杀虎口
在今甘肃陇西县南之南河。《水经·渭水注》: 荆头川水 “出襄武西南鸟鼠山荆谷,东北径襄武县故城北,……东北流注于渭”。
即今台湾省台中县西北大甲镇。清为大甲堡,设巡司于此,属苗栗县。日本占领后,初设大甲区,属台中厅大甲支厅。1920年改设大甲街,属台中州大甲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大甲镇。
即今安徽旌阳县西玉溪河。《方舆纪要》卷28旌德县:丰溪在“县西十里。源出县西南六十里九峰山,东北流经石柱山南,合濠寨水,又北流,至县西北三十里入于三溪”。